宛暖县
东晋时,为避桓温讳,改宛温县置,为兴古郡治。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。南朝梁末废。
古县名。东晋时桓温改宛温县置,治今云南省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。属兴古郡。南朝梁废。
东晋时,为避桓温讳,改宛温县置,为兴古郡治。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。南朝梁末废。
古县名。东晋时桓温改宛温县置,治今云南省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。属兴古郡。南朝梁废。
隋大业三年(607)改延州置,治所在肤施县(今陕西延安市东,延河东岸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、延川、宜川、志丹、子长、安塞等市县地。唐武德元年(618)改为延州,天宝元年(742)又改为延安郡。乾元元年
即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八十里平房子镇。民国《朝阳县志》卷4:“城西南平房子距县八十里。”
北宋置,属大潭县。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3: 岷州大潭县有滔山镇。
在今山东阳谷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谓“即齐桓公会江、黄时所筑。又鲁将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处,亦名阳谷亭”。
在今河北望都县东南七里。《水经·滱水注》:“博水又东南径谷梁亭南,又东径阳城县,散为泽渚,世谓之为阳城淀也。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,故彼得其名焉。”《元和志》卷18望都县:“阳城淀,县东南七里。周回三十余
即今岷江。《寰宇记》卷78茂州汶川县:“玉垒山在县北三里。又有玉轮阪其下,汶水所经焉。蜀谓之玉轮江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67汶川县:玉轮江在“县治西三里。即汶江也。自保县流经此,又南入灌县界。《江源记》:
北宋置,属西安州通安砦。在今甘肃会宁县北。
又作塔尔哈。清康熙二十五年 (1686)置,在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他拉哈镇。《清 一统志·黑龙江》 “布克依站” 条下: “多鼐站,又七十五里至塔勒哈站。”
清置,属福鼎县。即今福建福鼎县治桐山镇。以镇内有铜山,因名。
西汉置,属乐浪郡。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通川附近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朝鲜江原道通川附近。属乐浪郡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