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宣城县

宣城县

①西汉置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南陵县东三十里青弋江西岸弋江镇,隔江接宣州市界。东汉省。汉末复置。《三国志· 吴志· 太史慈传》:建安初,“ (孙) 策已平定宣城以东,惟泾以西六县未服”。又 《蒋钦传》: “初,钦屯宣城,尝讨豫章贼。” 皆指此。西晋属宣城郡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

②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宛陵县置,为宣州治。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。以旧郡为名。南宋为宁国府治。元为宁国路治。明为宁国府治。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87年改设宣州市。


(1)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安徽省南陵县东弋江镇。属丹阳郡。东汉废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复置。隋废。(2)古旧县名。隋大业初改宛陵县置,治今安徽省宣城市区。为宣州治。南宋为宁国府治。元为宁国路治。明、清为宁国府治。1949年析宣城县城设宣城市,1950年仍并入宣城县。1987年撤销,改设宣州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俱利县

    ①北魏置,属渑池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。西魏属河南郡。北周大象中废。②东魏兴和中侨置,属渑池侨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。北齐废。古县名。东魏置,治今河南省渑池县西。属渑池郡。寻废。

  • 昌华宫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河南官洲北亭。五代南汉建。《新五代史· 南汉世家》: 刘晟乾和二年(944),“遣洪昌祠襄帝陵于海曲,至昌华宫,晟使盗刺杀之”。清改为昌华市。

  • 天德山

   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都司:天德山在“司西北三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三》:天德山“叠嶂层峦,胜致不一,夕阳时更觉烟霞绚烂”。

  • 邛水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五年(1372)改邛水县置,属思州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东长吉乡司前村。二十九年(1396)改置邛水十五洞长官司。清复改为邛水长官司。清以邛水十五洞长官司改置,治今贵州省三穗县。属镇远府。雍

  • 伏虎林

    辽四捺钵之一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。为辽帝秋季游猎之所。《辽史·营卫志·秋捺钵》:“尝有虎据林,伤害居民畜牧。景帝领数骑猎焉,虎伏草际,战慄不敢仰视,上舍之,因号伏虎林。”辽

  • 两河

    ①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,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,经山东西北隅,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,略呈南北流向,与上游今晋、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,当时合称“两河”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两河间

  • 交脚汛

    清乾隆时置,在今四川昭觉县南五里。有把总驻守。咸丰元年(1851)城毁,后移今昭觉县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宣统元年(1909)征凉山,“官军进驻交脚”。即此。二年(1910)改为昭觉县。

  • 地保城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的龙脖子。是太平天国时期修筑的保卫天京的重要军事要塞。地保城依山傍水,紧靠城墙,扼守龙脖子隘口,与天保城上下呼应,对阻止清军攻城,保卫首都天京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• 岷县

    1913年降岷州置,属甘肃兰山道。治所即今甘肃岷县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在甘肃省东南部、洮河弯曲处。属定西市。面积 3578 平方千米。人口44.7万。辖6镇、1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秦置临洮县

  • 妈姑

    即今贵州赫章县西南妈姑镇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26威宁州载:妈姑有铅厂。以产铅锌矿而闻名。洪宪元年(1916)《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》:威宁东有妈姑土目。1932年置天元镇。1941年改名铅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