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东

山东

古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代,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,与汉代“关东”含义相同。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孝公元年(前361),“河山以东强国六”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秦汉以来,山东出相,山西出将。”(2)春秋时晋国和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及五代时的晋国,因居太行山西,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文公四年(前623),“晋兵先下山东”。(3)东晋南朝称句曲山(茅山)以东三吴(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)地区为山东。《南齐书·沈文季传》:永明三年(485),唐寓之起义,三吴人民多起而响应。次年攻钱塘建立政权,旋被镇压。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:“风闻山东群盗,剽掠列城,虽匪日而殄,要暂干王略。”(4)金改北宋京东东路、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、山东西路,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、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,总称山东。元废两路,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、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,山东之名不改。明置山东省,历清、民国至今, 山东遂成为政区名。


古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代,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,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。一般专指黄河流域,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。(2)春秋晋国、北魏前期、五代晋,以地居太行山西,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。(3)东晋南朝称句曲山(茅山)以东三吴(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)地区为山东。(4)金改北宋京东东路、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、山东西路,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、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,总称山东。元废两路,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、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,山东之名不改。明置山东省,历清、民国至今,山东遂成为政区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佛手崖

    一名仙人洞。在今江西庐山牯岭西北。清宣统补刊《庐山志》:庐山“升仙台东北数百武为佛手崖”,并引桑乔《庐山疏》:“崖石参差如人手,故名佛手。高深可三数丈。苍崖翠壁,嶻嵲数十百寻,下临无地,一径萦纡,广不

  • 云南右卫

    明洪武十五年(1382)置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即今云南昆明市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废。

  • 梁化墟

    即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。清雍正十一年 (1733) 移内外管巡司治此。即今广东省惠东县西北梁化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移内外管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绵上县

   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

  • 达巷

    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二里旧关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达巷党人曰:大哉孔子,博学而无所成名。”达巷党即此。

  • 低粟州

    唐置,为羁縻州。治所约在今陕西榆林市境。唐羁縻州。永徽元年(650年)以薛延陀部落置,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。属达浑都督府。开耀元年(681年)侨治夏州宁朔县(今陕西靖边县东北)界。

  • 大娑婆山

    亦名婆娑山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南。 《元和志》卷33普慈县:“婆娑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其山绵亘数百里。”有大、小婆娑山之分。《寰宇记》卷87乐至县:“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方舆

  • 唐家洋

    即今江苏东台市东南唐洋镇。清嘉庆 《高邮州志》 卷17: 东台县有唐家洋桥。

  • 竹古弄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管番民总管。治所在今贵州长顺县西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长顺县西。属八番顺元宣慰司。后废。

  • 紧江

    即今吉林抚松县东南锦江。源出长白山西麓,流入漫江。民国 《抚松县志》 卷1: 紧江 “源出白山前怀西北,流水势湍急,故曰紧江。会桦友河子、梯子河、旱河诸水,至花砬子与漫江相会。由源至口,约百八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