崖山
即厓山。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。《寰宇记》 卷157广州新会县: 崖山 “在县南八十里,临大海,出龙眼子、木威、橄榄之树”。
古称厓山,又称厓门山。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、珠江出海处最西口门崖门东面,与汤瓶山相对,形势险要。南宋绍兴时置寨于此,是控扼南海的门户。祥兴元年(1278年),在海上飘泊两年的南宋皇室在山上建“行朝草市”。第二年初春,元军来攻,宋军覆败。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抱玉玺投海。明代曾在山上建大忠祠和全节庙以资纪念,1939年为日本侵略军所毁。附近有鸦片战争期间所建炮台一座。
即厓山。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。《寰宇记》 卷157广州新会县: 崖山 “在县南八十里,临大海,出龙眼子、木威、橄榄之树”。
古称厓山,又称厓门山。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、珠江出海处最西口门崖门东面,与汤瓶山相对,形势险要。南宋绍兴时置寨于此,是控扼南海的门户。祥兴元年(1278年),在海上飘泊两年的南宋皇室在山上建“行朝草市”。第二年初春,元军来攻,宋军覆败。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抱玉玺投海。明代曾在山上建大忠祠和全节庙以资纪念,1939年为日本侵略军所毁。附近有鸦片战争期间所建炮台一座。
即今陕西勉县东黄沙镇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: 建兴十年 (232),“亮休士劝农于黄沙,作流马木牛毕,教兵讲武”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沔阳县有黄沙城。(1)在今安徽省泾县东南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
北宋元祐二年(1087)置,属莒县。即今山东日照市。金改置日照县。古镇名。即今山东省日照市西北日照。北宋元祐二年(1087年)置。
亦作洋青墟。即今广东遂溪县西洋青镇。清道光《遂溪县志》卷4:杨青墟在“县西三十里”。
即今山东乐陵市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乐陵县: 洪武二年 (1369) “移治富平镇”,即此。古镇名。即今山东省乐陵市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徙乐陵县治此。
东汉朔方郡大城县西北之边塞。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古城梁。《后汉书·匈奴传》:永元六年(94),“南单于遣子将万骑,及杜崇所领四千骑,与邓鸿等追击(逐日王)逢侯于大城塞”。古关隘名。为东汉朔方郡大城县(
南齐改临允县置,属新宁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南七十里。南朝梁、陈间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时改临允县置,治今广东省新兴县南。属新宁郡。南朝梁时废。
亦名波尔吉哈台、博尔济哈、博勒集哈。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北头台镇。旧属肇州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肇州厅:“自茂兴站起,东至波尔吉哈台。”民国汤尔和译《黑龙江》第三章肇州县:“自茂兴站起,有县内头台(博
在今山东定陶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 曹州府》: 戚姬村“在定陶县北十五里。汉戚夫人之故里也。……县今有戚堌村”。
南宋置,属泗城州。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定安镇(旧西林县)。明永乐七年(1409)置上林长官司。
即今宁夏固原、西吉县境之中河(苦水、臭水河)。明万历《固原州志》上卷:大黑水“在州北一百一十里,流入清水河。小黑水,在州北八十里,流入大黑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