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张掖郡

张掖郡

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)分武威郡置,治所在得县(西晋改名永平县,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“应劭曰, ‘张国臂掖,故曰张掖’。”辖境相当今甘肃永昌县以西,高台县以东地区。北魏太武帝平凉,改置张掖军,太和十一年(487)复改军为郡,属凉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,大业三年(607)复置,治张掖县(今张掖市)。唐初改为甘州,天宝元年(742),又改为张掖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甘州。


汉武帝分武威郡置,治得县(今甘肃张掖市西北,晋改名永平县,隋又改名张掖县,移治今张掖市)。取“张国臂掖”(应劭语)为名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高台县以东弱水上游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。一说分酒泉郡置,辖区包括后置的武威郡地。东汉属凉州,辖区缩小。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曾建都于此。西魏为西凉州治,旋为甘州治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初和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建甘州为张掖郡。地当通经西域及漠北道路冲要;水草丰美,有畜牧之饶。隋时与西域商人互市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延平路

    元大德六年(1302)改南剑路置,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。治所在南平县(今福建南平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市和沙、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为延平府。境内负山阻水,形势险要,古有

  • 中渡镇

    即今河南息县南中渡店。南宋设榷场于此,与金互市。《宋史·宁宗纪》:嘉定十年(1217),“金犯光州中渡镇,执榷场官盛允升杀之”,即此。(1)古镇名。即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南中渡店。南宋设榷场于此,与金

  • 款龙溪

    又名大龙溪。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三十余里,为渠江支流。《宋史· 度宗纪》: 南宗咸淳三年 (1267),“张钰护合州春耕,战款龙溪”。即此。

  • 维关

    清置,属杂谷厅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 ·杂谷厅》: 维关 “在厅治西南五十里。形势险要,接壤生番”。

  • 两河口

   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。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,称西两河口。清同治《六安州志》卷5:两河口在“州南八十里”。②亦称东两河口。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。明万历《六安州志》卷2《津渡》:两河口在“城

  • 蒲类后 (後) 国

    汉西域国名,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巴里坤湖西北。

  • 要冲 (衝) 城

    唐贞元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建,属黎州。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北岸万工乡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元四年 (788),“吐蕃耻前日之败,复以众二万寇清溪关,一万攻东蛮,韦皋命韦晋镇要冲城,督诸军以御之”

  • 孙铁铺

    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孙铁铺镇。明嘉靖《光山县志》卷1《里店》:孙铁铺店“在县西七十里”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3:咸丰五年(1855)五月十日,清军“抵孙铁铺”。

  • 思邛山

    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梵净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22思州思王县: “思邛山在县东南,连思邛水。”

  • 胡逗洲

    相当今江苏南通、通州市一带。本长江口沙洲,后与北岸大陆相连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承圣元年 (552),侯景败走,自滬渎下海,欲向蒙山,其下羊鹍谋诛之,因景昼寝,语舟师直向京口,“至胡豆洲,景觉,大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