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息县

息县

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,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哀公十七年 (前478),“彭仲爽,申俘也,(楚) 文王以为令尹,实县申、息”。西汉改为新息县。

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,属颍州。治所即今河南息县。七年 (1374) 改属光州。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在河南省东南部。属信阳市。面积1835平方千米。人口91.8万。辖6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周为息国。春秋楚灭息国置息县(治今息县县城西南)。《左传》隐公十一年(前712年):“息侯伐郑,郑伯与战于竟,息师大败而还。”又,庄公十四年(前680年):“楚子如息,以食入享,遂灭息。”西汉改置新息县,治今息县县城西南,属汝南郡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“孟康曰:‘故息国,其后徙东,故加新云。’”东汉、三国魏、晋因之。南朝宋分置北新息(治今息县县城东)、南新息(治原新息县城)二县。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置东豫州,治广陵城(今息县县城)。南朝梁大通元年(527年)改东豫州为西豫州,太清元年(547年)又改名淮州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复名东豫州。北齐废北新息县,改南新息县为新息县。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息州。唐初复置,贞观初废。宋属蔡州。金复置息州。蒙古中统三年(1262年)废息州,四年复置;至元三年(1266年)废新息县。明洪武初改息州为息县,治今址。初属颍州,洪武七年(1374年)属光州。清属光州直隶州。1913年属豫南道,1914年属汝阳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潢川专区,1952年属信阳专区,1969年属信阳地区,1998年属信阳市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丘陵和淮河冲积平原区,淮河流经东南边缘和南部,闾河流经东部边缘和北部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有小麦、稻、大豆、棉花、花生、红麻,特产香稻丸(米)。工业有机械、化肥、麻纺、水泥等。106国道纵穿东部,罗淮公路横贯中部。古迹有息国故城遗址、秦楼遗址、赖子墓、赖国故城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龚溪

   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麻阳县: 龚溪 “源出西晃山,东北流入辰溪县界……流入锦水”。

  • 龟胜山

    一名万胜堆。在今四川德阳市北二十里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9德阳县:“(鹿头山下)有龟胜山道场,乃高崇文破刘辟处。初,辟据鹿头关,高与之对垒屯营,有神龟由壁门来,蹲于牙旗之下,公命投之远涧。翌日复至

  • 北浍州

    唐武德二年(619)改浍州置,治所在翼城县(今山西翼城县)。四年(621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翼城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翼城县等地。四年废。

  • 下都

    ①神话中指天帝在下界的都邑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曰昆仑之丘,是实惟帝之下都。”郭璞注:“天帝都邑之在下者。”②对首都而言,古称陪都为下都。西周都镐(今陕西长安县西北),成王营雒邑(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

  • 顺阳溪

    即今福建顺昌县西北富屯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顺昌县: 顺阳溪 “在县西北六十里。顺阳乡、县以此名。源出建宁府建阳县界,东南流,至白芒畲,始通小舟。县西有沙溪,自邵武县流入; 西北有密溪,自瓯宁县流入,

  • 天河岩

    在今湖南炎陵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酃县:“天河岩在县西南三十里。高峻为一邑之镇。”

  • 水西营

    ①在今广东罗定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罗定州:水西营在“州西二里。又州东二里有水东营,俱嘉靖十三年设,以在泷水旁而名”。②即今广东仁化县北七十里恩村。明洪武七年(1374)置恩村巡司于此。

  • 苑川郡

    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置,治所在苑川城(今甘肃榆中县东北)。夏赫连定废。

  • 西坡镇

    即今山西乡宁县西南西坡镇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“营里镇”条下:西坡镇“在县西南七十里”。在山西省乡宁县西南部。面积83.9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西坡,人口 3500。因处河流西岸山坡上

  • 大水窟山

   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,与花莲县交界处。海拔3770米。山东南约五里,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小池。据传清光绪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用此水,名大水窟,后以水池名山。在台湾省南投县东南、与花莲县交界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