戙旗冈
在今广东广州市东,南海神庙东侧。《清一统志· 广州府》: 戙旗冈 “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波罗庙东,下临布罗江,高可五、六丈,全体皆石”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东,南海神庙东侧。《清一统志· 广州府》: 戙旗冈 “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波罗庙东,下临布罗江,高可五、六丈,全体皆石”。
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二》:双河关“当汝、洞二水间,故名”。
在今四川万源市南。民国《万源县志》卷2:大水荡桥“在治南二百二十里。交九区界。桥左为宣汉县界,右连达县界,俗呼一脚踏三县”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淮滨县置,属淮安路。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。明洪武初改为桃源县。(1)古县名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分宿迁县置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(城厢)
即今贵州绥阳县西北黄鱼乡。《清一统志·遵义府》 “中堡铺” 条下: 又有 “黄鱼硚铺”等,皆戍守处。
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,东南流经县西北入西肥河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夏肥水东流,左合鸡水,水出鸡陂。”
在今陕西镇安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镇安县:长陵山“以崖岫绵延而名”。
北宋置,属乐至县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北三十里宝林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8普州:三会镇“在乐至县。系遂宁、潼川、简池三州交会之地,故名三会镇”。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北部。面积28.2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
即今台湾省台北市西北大龙峒,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会合处之南。本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大浪泵社。清嘉庆七年(1802)改称大隆同。同治间又改大龙峒。连横《台湾通史·开辟纪》:明天启六年(1626),“西人始至
唐仪凤二年(677)筑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西地鹧鸪山东侧。一说马尔康县东境。吐蕃陷而据之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,“剑南节度使王昱筑两城于其侧,顿军蒲婆岭下,运资粮以逼之。吐蕃大发兵
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八十五里,滨临沱江。东距怀德镇、西距赵化镇各十五里。南宋于江边虎头山建虎关城。山下集市遂名大虎头城,简称大头城。后因沱江水患,迁集市于今大城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