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新集镇

新集镇

①在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东三十三里泃河南岸,北与蓟县接界。清乾隆 《宝坻县志》 卷6:“新集亦巨镇。”

②即今江苏仪征市东北新集镇。旧属江都县。清乾隆 《江都县志》 卷3 《坊铺》 有新集镇。


(1)在河北省三河市东南部。面积63.4平方千米。人口4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邢家园,人口810。清中叶此地为邢姓菜园,故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属皇庄公社,1961年析置新集公社,198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农机修造、地毯、苇席等厂。新庞、三新公路经此。(2)在河北省迁西县南部。面积93.4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3670。以柳树繁茂得名柳树城,后设集市改今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88年改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,盛产板栗、核桃、安梨。有绢花、制砖、地毯等厂。野兴公路经此。为古新、岩新公路终点。(3)在河北省昌黎县西南部、滦河东岸。面积83.9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1330。原套里堡村民迁此定居,并成集市,故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属东风公社。1961年析置新集公社,1984年复乡,同年改镇。产小麦、花生、甘薯、稻等。有针织、染纱、木材加工、农机修造等厂。昌新、安新、刘石公路经此。(4)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南部,滁河环绕西境和北境。面积84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3300。相传元末名董家岗,明成祖南下时曾驻跸于此,后成集市,名永城集。清改今名。1949年为妯娌乡,属新集区。1957年改置新集乡。1958年改公社,1987年复乡,1992年置镇。2000年长城乡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等。有铸造、轧钢、服装、建材等厂。客车通六合、南京等地。(5)在江苏省仪征市东南部。面积64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3000。据1925年《新修江都县志》载,聚落于民国间即称新集镇;后因商贩陆续来此居住经商,形成新兴小集镇,故得名新集。1949年由江都县划入仪征县,为凌桥区新集乡。1958年属滨江公社,1959年划属朴席公社。1981年析出设新集公社,1983年改乡,1994年改置镇。1999年张集乡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棉花、麻类、花生等。有纺织机械、玩具、羽绒、精密铸造、衬衫、竹器制品等厂。宁通、新张公路经此。(6)在安徽省凤台县西部偏南。面积66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王集,人口680。镇以境内新集为名。1992年王集乡、左集乡合并置新集镇。地处淮北平原南部。主产小麦、稻、大豆、油菜籽。有兽药、水泥、轮窑等厂。新集煤矿在镇北。阜淮铁路经此设张集站。有公路东通袁集接淮阜公路。(7)在安徽省五河县西南部。面积105.7平方千米。人口4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2000。为新建集市,故名。1955年设新集区,1958年改为公社,1986年置镇。1992年姚管、双河、许场三乡并入。产小麦、大豆、稻、棉花、甘薯、芝麻、花生等。有农机、面粉、水泥预制件、轮窑、编织等厂。镇区沿淮堤内侧分布。为县境南部与凤阳交界地带重要集镇。五怀公路经此。设淮河客运班轮停靠码头。(8)在安徽省颍上县西北部。面积51.44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3340。镇以地名。1949年建新六区。1958年改为新集大队,1961年设新集公社,1979年改区,1992年置镇。主产小麦、大豆、甘薯。(9)在河南省新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07平方千米。人口5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,人口3.1万。明万历年间设驿站,后设公馆,因来往客商增多,客店也随之增加,称新店。清代发展为集市,称新店集,简称新集。1933年为经扶县治,1947年为新县治。1948年建新集区,1958年废区建红旗、兴无二公社,1961年撤公社复新集区。1962年改城关镇,1985年改新集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芝麻、花生等。有化肥、机械、印刷、棉织、造纸、皮件等厂。寨新公路经此。纪念地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等。(10)在陕西省南郑县西北部。面积26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集。人口5190。原名沙河集。明、清曾设沙河镇,后废附近永新、罗家、龚家场三集市,于此立新市,改称新集。1958年设新集公社,1984年设镇。主产稻、油菜籽、小麦,盛产柑橘、棕。有大理石、硅铁矿,建筑、建材业较盛。红寺坝水库灌溉管理局及合金厂驻此。汉黎、汉黄公路在此交会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崖洲

    即今海南省海南岛。《太平御览》卷69引王隐《晋书》曰:“朱崖在大海中。遥望朱崖洲大如菌,举帆一日一夜至洲。周匝二千里,径度七八百里,可十万家。”《水经·温水注》 引王氏《交广春秋》曰:“清朗无风之日,

  • 怡亭铭摩崖石刻

    在今湖北鄂州市小北门外江边。又名观音崖。俗称猴子石。怡亭早废,摩崖石刻尚存。崖高3米,宽2.8米,其序为篆书,铭为分书,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,文辞为 “怡亭,裴鶠卜而亭之,李阳冰名而篆之,裴虬美而铭

  • 浮绥山

    在今安徽萧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浮绥山 “在今县南三十里。东接蕉子山”。

  • 南陉

    即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三十六里南陉乡。产煤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0井陉县图: 北有南陉。

  • 还乡河

    古巨梁水。源出今河北迁西县东南,西南流经丰润、玉田,至天津市宝坻县入蓟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还乡河“在县西北七十里,汇诸山溪之水,流径县西。一云源出黄山,西南流入丰润县界,为便水之上源。成化

  • 兴安运河

    即灵渠。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。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。即“灵渠”。

  • 苦竹派

    又名古竹。即今广东紫金县西南古竹镇。西隔东江与博罗县为界。明于此置宽仁里巡检司,后迁至桃子园。清为汛,有外委把总驻防。

  • 数瞒城

    唐西域解苏国都城。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附近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天马都督府 “以解苏国数瞒城置”。

  • 芦沥盐场

   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海滨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5:海盐县有芦沥盐场。北宋置,在今浙江省平湖市东海滨。明、清设盐课司于此。

  • 摆山洞

    在今贵州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废康佐司东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安顺府: 摆山洞 “广七丈,深不可测。旁有摆山砦,洞因以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