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
①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内黄县北。《春秋》: 襄公十九年 (前554),“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”。杜注:“魏郡内黄县东北有柯城。”
②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。《春秋》: 庄公十三年 (前681),“冬,公会齐侯盟于柯”。后称阿。秦置东阿县。
古邑名。(1)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。《春秋》襄公十九年(前554年):“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。”即此。(2)即阿、东阿。
①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内黄县北。《春秋》: 襄公十九年 (前554),“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”。杜注:“魏郡内黄县东北有柯城。”
②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。《春秋》: 庄公十三年 (前681),“冬,公会齐侯盟于柯”。后称阿。秦置东阿县。
古邑名。(1)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。《春秋》襄公十九年(前554年):“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。”即此。(2)即阿、东阿。
①一名济水。又名白沟水、沙水。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大石门,东北流径县南折向东南,流入高邑县。《诗经·邶·泉水》:“出宿于泲。”即此。其下流屡有迁徙。汉时径廮陶县(今宁晋县西南)入泜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
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七里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: 东晋永和十年 (354),前秦苻健 “进击青泥,破之”。
①即今新疆北部伊犁河。为伊犁河简称。②指今新疆伊犁地区。清乾隆间格琫额《伊江汇览》、咸丰间佚名《伊江集载》皆为记述该地区历史地理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民族、风俗等方面的重要文献。
明崇祯六年(1633)改连平县置,属惠州府。治所即今广东连平县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平、和平、河源等市县地。1912年复为连平县。明崇祯六年(1633年)置,治今广东省连平县。以攻九连山义军获胜得名。属惠
即今山西襄垣县西北虒亭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上党郡铜鞮县有下虒聚。在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北虒亭镇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铜鞮有上虒亭、下虒聚。”即此。
①在今江苏溧水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溧水县:沙湖“在县南六十里。周五十余亩,为堰以资灌溉”。②在今江苏盱眙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泗州:“沙湖在州北五里。当祖陵之东南。”③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南。
唐南诏置,在今云南大理市区下关,西洱河北岸的旧城。唐樊绰《蛮书》卷5:“龙尾城,阁罗凤所筑。蒙抱玷苍南麓数里,城门临洱水下。河上桥长百余步。过桥分三路,直南蒙舍路, 向西永昌路,向东白崖城路。”依山扼
即今四川安岳县西南驯龙镇。清道光《安岳县志》卷7:驯龙场“即鱼栈滩,在治西七十里。铺户稠密”。
即今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之塔拉斯河。元 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 卷上: “又西行四日至答剌速没辇,没辇河也。水势深阔,抵西北流。”
即今四川璧山县南狮子镇。清同治 《璧山县志》 卷1: 狮子场在 “县南二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