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当山

武当山

①即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武当山。为道教名山胜地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武当山一曰太和山,亦曰和山, 山形特秀, 异于众岳, 峰首状博山香炉,亭亭远出,药食延年者萃焉。晋咸和中,历阳谢允舍罗邑宰,隐遁斯山,故亦曰谢罗山焉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43引郭仲产 《南雍州记》 云: “学道者常百数,相继不绝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60襄阳府: 大岳太和山 “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。山有二十七峰、三十六岩、二十四涧、五台、五井、三泉、三潭。初名仙室山,又名大岳山。真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,改名太和。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,亦曰紫宵峰,岩曰紫宵岩,因栖止修炼。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,又更名武当山”。主要景点有玄岳门、玉虚宫遗址、复真观、紫霄宫、南宫岩、金殿等。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。

②在今甘肃永昌县北五里。清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7: “神祠自麓至顶层叠而见。以顶有真武庙而名。”


(1)在江西省龙南县南,与广东省和平县交界。山上奇石壁立,形如玉笋。有九十九峰,林立如排,绵亘数里。竹木繁茂,风景优美。山南凿有石磴,可登峰顶。山前门联曰:“武将文臣皆下马,当天奏帝且停车”,联首含“武当”二字,简称武当山。(2)又称大武当山、太和山。在湖北省西北部、汉水南岸。为大巴山东段分支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长约260千米,海拔约 1000 米。主峰天柱峰,在丹江口市境内,海拔 1612 米。《道经·大有金宝全书》载为昊天上帝封真武为北极玄天上帝处,并有“非真武不足以当之”之说。山名源此。是中国名山之一,中有七十二峰、二十四涧、十一洞、三潭、九泉、十池、九井、十石、九台等风景胜迹。历代道教名流如汉阴长生、晋谢允、唐吕纯阳、五代陈抟、宋寂然子、元张守清、明张三丰均在此修炼。为著名道教胜地,据记载,唐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。宋、元以来,代有开拓、增修、扩建,元末大部毁于兵火。明成祖于永乐十年(1412年)命工部侍郎郭琎、隆平侯张信、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在此大兴土木,建成了拥有九宫九观、三十六庵堂、七十二岩庙、三十九桥、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。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又维修扩建,“五里一庵十里宫,丹墙翠瓦望玲珑”概括了武当山建筑规模的宏伟。现在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初年建筑体系,主要宫观尚存金殿和太和、南岩、紫霄、五龙、遇真、玉虚等六宫,复真、元和、太上、八仙、琼台等五观以及磨针井、玄岳门、榔梅祠、朝天宫等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为世界文化遗产,已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金  殿
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岸戍

    ①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南海县:“有赤岸、紫石二戍。”《元和志》卷34南海县:赤岸戍“在县东百里”。②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大河又东径赤岸北,即河夹岸也。”

  • 邾峄山

    即邹峄山、峄山。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 “二十八年,始皇东行郡县,上邹峄山,立石。” 《正义》 引 《国系》 云:“邾峄山亦名邹山,在兖州邹县南三十二里。鲁穆公改 ‘邾’ 作

  • 水北墟

    即今江西新余市东北五十九里水北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同波堡

    北宋置,属廓州。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黄河北岸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廓州:同波堡“东至廓州巡检界二十里,西至肤公城界一十五里,南至黄河不及里,北至肤公城一十五里”。后废。

  • 西平砦

   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南。南宋绍兴中置巡司于此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裁。

  • 帆延国

    唐西域国名。都罗烂城(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巴米安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“帆延者,或曰望衍,曰梵衍那。居斯卑莫运山之旁,西北与护时健接,东南距罽宾,西南诃达罗支,与吐火罗连境。地寒,人穴处。王治罗烂城,

  • 龙頟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齐河县(晏城)西南。东汉省。

  • 会昌峡

    在今江西会昌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会昌县:会昌峡在“县西北百里。两山夹江,水流成漩,即湘洪水所经也”。

  • 蔚县

    清康熙三十二年 (1693) 改蔚州卫置,属宣化府。治所即今河北蔚县。乾隆二十二年 (1757) 废入蔚州。1913年改州为县,属直隶口北道。1928年属察哈尔省。1952年属河北省。(蔚yù) 在河

  • 木兰山

    ①在今福建莆田市南七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化府》“华胥山”条:横山“相近有木兰山,下为木兰溪”。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31黄冈县:木兰山“在县西一百二十里。旧废县取此山为名。今有庙在木兰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