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济渠

永济渠

①隋大业四年(608)开凿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,引沁水南达于河,北通涿郡(治所在蓟县,今北京城西南)。”长二千余里。故道自今河南武陟县沁水东岸至卫辉市一段用沁水支流, 即今孟姜女河;自卫辉市至天津市一段,用清水下接淇水(即白沟)、屯氏河、清河,略同今卫河(自内黄至武城在卫河西, 自武城至德州在卫河东); 自天津至涿郡故城一段,用沽水上接桑干水,即今武清以下的白河与武清以上至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。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堙废。自今天津以南,唐后即专以清、淇二水为源,与沁水隔绝,北宋后通称御河。金、元以来屡经改道,至明称卫河,经流与今相同。

②在今河北霸州市东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“东起乾宁军,西信安军永济渠为一水,西合鹅巢淀、陈人淀、燕丹淀、大光淀、孟宗淀为一水,衡广一百二十里,纵三十里或五十里,其深丈余或六尺。”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霸州:永济渠“今皆废”。

③在今河北新乐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新乐县:“永济渠在县东。《旧志》:唐咸亨中,魏州刺史李灵龟开此以通新市, 百姓利之。今涸。”


隋大业四年(608年)凿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。”自今河南省武陟县南引沁水向东北流,经新乡、卫辉、滑县、内黄诸市县,至河北省魏县;复东北经大名、馆陶等县及山东省临清市、德州市,再经河北省吴桥、东光、泊头、沧县、沧州、青县等市县以抵天津市;又折而西北,经廊坊市达于北京市。全程多利用自然河道,长二千余里。自天津市西北渠段不久即废;天津市以南,唐以后改以清、淇二水为源,不再引自沁水。北宋后通称御河。金、元以来屡经改道,至明称卫河,径流同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冶县

    汉武帝平闽越后改东冶置,为会稽东部都尉治。治所在福建福州市旧冶山之麓。西汉时今福建全省仅有此县,其辖境实际所及约当今福州市一带。东汉初改名东冶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8福州《景物上》:东冶,“《晏公类要

  • 沙木笼山

    又作杉木笼。在今云南陇川县东北杉木笼。地势险要,为兵家必争之地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7南甸宣抚司:沙木笼山“在司南一百里,上有关,立木为栅,周围一里”。《明史·麓川土司传》:正统七年(1442),王骥征麓

  • 光山

    ①即弋阳山。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9光山县:“光山,一名弋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。”②在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五里。山势雄峙,一名锦袍山。向有车里头目居之。

  • 南诏千户所

    明弘治十八年 (1505) 置,属漳州卫。治所在福建诏安县治东。正德末废。明弘治十七年(1504年)移漳州卫后所置,治今福建省诏安县驻地南诏镇。属漳州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

  • 务州

    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务川县(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思南县北部地。贞观四年(630)改为思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务川县(

  • 池山

    又名天池山。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石泉县:池山“山顶有池,不溢不涸,谓之天池”。

  • 宣威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民勤县西南薛百乡。北魏废。《水经注》 卷40: “马城河又东北径宣威故城南。”②1913年改宣威州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1954

  • 神水阁

    亦名圣水阁、玉液泉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纯阳殿与中峰寺之间。清道光 《峨眉山志》 卷3: 圣水阁 “在大峨石后,高僧化机隐此。明巡抚安庆吴用先筑此居之”。明称神水庙,以阁前玉液泉而名。清改今名。

  • 甲玛赤康

    在今墨竹工卡县西南甲玛乡。为7世纪著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诞生之地。

  • 日下

    ①传说中东方荒远之国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觚竹、北户、西王母、 日下,谓之四荒。”邢昺《疏》:“日下者,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。”②都城的别称。即以帝王比日,故称帝王所居之都城为日下。清朱彝尊《日下旧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