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沁源县

沁源县

北魏建义元年(528)置,为义宁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沁源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3:“因沁水为名。”隋开皇十六年(596)为沁州治,大业初属上党郡。唐复为沁州治。北宋属威胜军。金初属沁州,元光二年(1223)升为谷州。元复为沁源县,仍属沁州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东南部、太岳山东麓。属长治市。面积 2554 平方千米。人口15.5万。辖5镇、9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沁河镇。西汉置谷远县,属上党郡。西晋废。北魏建义元年(528年)于谷远县置沁源县,为义宁郡治。因处沁水源头而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沁源县“因沁水为名”。隋开皇初废义宁郡,十六年(596年)于县置沁州,大业初州废。义宁元年(617年)于县置义宁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为沁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沁州为阳城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沁州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废沁州,沁源县改属威胜军。金初属沁州,元光二年(1223年)升沁源为谷州。蒙古至元初废谷州,仍为沁源县,属沁州。明、清仍属沁州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2年以朱鹤岭为界,南为沁源县,北建绵上县。1945年并为沁源县。1958年沁源县与沁县、襄垣县合并称沁县。1960年三县分治,恢复沁源县。1985年属长治市。沁河、柏子河、赤石桥河、紫红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豆类、小麦、莜麦、土豆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硫黄、石灰石、花岗石、石膏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电力、化工、焦炭、机械、建材、陶瓷等。平屯、沁县—沁源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圣寿寺、灵空山、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郎娇山

    又作琅山、 琅峤山。 即今台湾省本岛南恒春半岛。清康熙间高拱乾 《台湾府志》 卷1:郎娇山 “在沙马矶头山东南,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”。

  • 朔方郡

    ①西汉元朔二年 (前127) 置,治所在朔方县 (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一带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及巴彦淖尔盟后套地区。东汉时移治临戎县 (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布隆淖乡古城)。永和五年 (1

  • 赤南县

    1933年9月川陕革命根据地改镇西县置,治平落坝(今陕西镇巴县南赤南乡)。同年12月改名陕南县。(1)鄂豫皖苏区设。1929年由河南省商城县南部析置。1932年撤销。(2)川陕苏区设。1933年9月由

  • 济阳县

    ①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四十里堌阳镇。汉属陈留郡。西晋属陈留国。西晋末及十六国后赵属陈留郡。北魏属阳夏郡。隋属济阴郡。唐初属杞州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马头郡。治所在

  • 孟门山

    ①在今山西吉县西、陕西宜川县东北,龙门之北,黄河两岸。《山海经·北次三经》: “孟门之山,其上多苍玉、多金,其下多黄垩、多涅石。” 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、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 中皆列为九山之一。②在今陕

  • 金牛城

    在今陕西宁强县北金牛驿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乾化元年 (911),“蜀王宗弼败岐兵于金牛,拔十六寨”。北宋置金牛镇。即今陕西省宁强县北大安镇。五代梁乾化元年(911年)蜀将王宗弼败岐兵于此。北宋为金牛

  • 般阳府路

    即般阳路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。

  • 北塔

    即朝阳北塔。在今辽宁朝阳市北塔街。

  • 宁夏后卫

    明正德元年(1506)改花马池守御千户所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。清康熙三年(1664)废。明正德元年(1506年)改花马池千户所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废。

  • 勐 (猛) 丁寨

    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北老勐。清康熙三十三年 (1694) 置猛丁寨土寨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