沥湖
①即麻湖。在今安徽和县西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麻湖在“州西三十里。周围七十里。旧称巨浸。一作湖,又作沥湖”。
②在今安徽东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沥湖“在县治南(按, 应为北)。溪涧诸水,多会于此。俗名仙人湖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仙人湖“在建德县北四十里,俗讹为鲜鱼湖”。
③在今广东肇庆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沥湖在“府北五里。北山诸涧水,汇为黄塘、上揽塘,又石室诸岩之水皆流合焉。春夏潦涨,极目浩淼,多蒲鱼菱芡之利”。
①即麻湖。在今安徽和县西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麻湖在“州西三十里。周围七十里。旧称巨浸。一作湖,又作沥湖”。
②在今安徽东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沥湖“在县治南(按, 应为北)。溪涧诸水,多会于此。俗名仙人湖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仙人湖“在建德县北四十里,俗讹为鲜鱼湖”。
③在今广东肇庆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沥湖在“府北五里。北山诸涧水,汇为黄塘、上揽塘,又石室诸岩之水皆流合焉。春夏潦涨,极目浩淼,多蒲鱼菱芡之利”。
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之白沙河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又有湔水入焉。水出绵虒道, 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。吕忱云:一曰半浣水也,下注江。”
即今江苏高淳县西狮树乡。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高淳县西有 “狮树街镇”。
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北侧。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。始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),明初改北平郡学,永乐二年 (1404) 复称国子监。建筑坐北朝南。大门名集贤门,二门名太学门。太学门内的辟雍为
唐置,属抚水羁縻州。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中州中里西北。属黔州所领羁縻抚水州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改名长宁县。
元置,属柳州路。即今广西柳城县东南东泉镇。明改为驿。元置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南东泉。明初改为驿。
在今浙江鄞县东南。面积21平方公里。原系泻湖,约晋时成湖,唐时名西湖,宋名万金湖、东钱湖。宋《乾道四明图经》卷2:东钱湖,“夏侯曾先《地志》云:其湖承钱埭水,故号钱湖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东钱
①俗称黄牛城。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西十二里,与斗城 (范蠡城) 相近。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:黄歇请封江东,楚考烈王许之。“春申君因城故吴墟,以自为都邑”。②本赵邑,后属魏。在今山东冠县南十里。《史记·田敬
即今四川平武县南平通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石泉县“大印堡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:大方(关)相近者有观子、徐坪、平通三堡。”
即今云南江川县东北抚仙湖中之孤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澂江府江川县: 海瀛山 “在府东南。特起湖中,四壁如削,凭虚视下,竞秀争流,一名孤山”。为游览胜地。
集镇名。在河南省安阳市区东南部。瓦店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4000。传古代此地经营砖瓦业者甚多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机械、面粉、食品等厂。公路北接安大公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