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河朔三镇

河朔三镇

亦作河北三镇。唐天宝末安史之乱后,黄河以北魏博、成德、卢龙三个藩镇之合称。广德元年 (763) 平定史朝义,将三镇授安史降将。三镇辖境基本状况是: 魏博镇辖魏、博、贝、丘、澶、相六州,治所在魏州 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; 成德镇辖恒、赵、深、冀四州,治所在恒州 (治今河北正定县);卢龙镇辖幽、蓟、涿、营、平、檀、妫、瀛、莫九州,治所在幽州 (治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三镇辖境包括北京市及河北大部、天津市海河以北地区。三镇节度使基本上是王朝辖境内的独立王国。安史之乱前,河朔为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; 乱后由于在武人长期统治之下,“暴刑暴赋,唯恤军戎” ( 《通典 ·职官》),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。《新唐书·史孝章传》: “大河之北号富强,然而挺乱取地,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。”


又称河北三镇。指唐平定安史之乱后黄河以北的成德、魏博、卢龙三个藩镇。唐宝应元年(762年)至广德元年(763年)平定史朝义后,即以此三镇先后授安史降将。三镇辖境前后有变化:成德镇常辖恒、赵、深、冀四州,治恒州(今河北正定县);魏博镇常辖魏、博、贝、卫、澶、相六州,治魏州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;卢龙镇常辖幽、涿、营、蓟、平、檀、妫、瀛、莫九州,治幽州(即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三镇辖区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大部、天津市海河以北地区。三镇名为唐朝藩镇,实是独立王国。百余年间,在武人统治之下,使原本黄河流域经济、文化发达的河朔地区,遭到了严重的破坏,至“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鄂摩宗

    在今西藏拉孜县东北百六十余里俄模钟村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:鄂摩,兰也。城墙土色近之,故名。”

  • 叶坊站

    元置,在今福建建瓯市西北叶坊。

  • 上宛县

    北周置,为南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。隋开皇初改为南阳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属宛州。八年(625)废入南阳县。古县名。北周并宛、上陌二县置,治今河南省南阳市。属南阳郡。隋开皇初改名南阳县。

  • 金原县

    唐贞观二年 (628) 置,属羁縻轨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境。后废。

  • 格尔必齐河

    今俄罗斯赤塔州东南格尔必齐河,为石勒喀河小支流。清康熙二十八年 (1689) 中俄 《尼布楚条约》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: “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,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。格尔必

  • 归义镇

    在今湖南汨罗市东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中东部,北濒义昌河,东通广东省。面积175平方千米。人口6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圩,人口1.1万。以旧归义州得名。1951年为岑溪县七区,195

  • 马举龙城

    在今云南富民县东南旧县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 引《明统志》:“乌蛮酋㱔门㱔末始筑马举龙城,号黎��甸。元至元中,立黎�ᘔ

  • 安南通天竺道

    唐代中国南方通天竺的道路。附见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,系根椐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转载。起自唐安南都护府城(今越南河内),往西北取红河水路到古涌步(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境),这一段经过峰州, 又称峰州路。

  • 龙山城

    在今江西进贤县北一百里。明正统初置巡司于此。后废。在今江西省进贤县北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管店

    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南管店镇。旧属盱眙县。清光绪 《盱眙县志稿》 卷3: 管店在 “西南一百五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