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行中书省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泉州宣慰司置,治所在泉州路 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十八年 (1281) 迁治福州路 (今福建福州市),次年还治泉州路。二十年 (1283)复迁治福州路。大德元年 (1297) 改置福建道宣慰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以泉州宣慰司改置,治泉州路(治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十八年迁治福州路(治今福建福州市),次年还治泉州路,二十年复迁治福州路,大德元年(1297年)改置福建道宣慰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泉州宣慰司置,治所在泉州路 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十八年 (1281) 迁治福州路 (今福建福州市),次年还治泉州路。二十年 (1283)复迁治福州路。大德元年 (1297) 改置福建道宣慰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以泉州宣慰司改置,治泉州路(治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十八年迁治福州路(治今福建福州市),次年还治泉州路,二十年复迁治福州路,大德元年(1297年)改置福建道宣慰司。
又称夥尔益玛。在今西藏巴青县附近益塔,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。见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15《部落》。
西魏置,为邛州及蒲阳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五十五里牟礼镇永丰村。隋大业三年(607) 属临邛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7) 复为邛州治。显庆二年 (657) 移州治临邛县,县属邛州。元至元二十一年
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置,属吉林将军。治所在延吉冈(今吉林延吉市)。厅因延吉冈得名。辖境约当今吉林图门、延吉、龙井、和龙等县市地。宣统元年(1909)升为府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置,治今吉
唐置,属甘棠羁縻州。治所在今越南黄连山省朗盖附近。后废。
即古木、辑怀城。在今新疆米泉县。光绪二年(1876),清军收复新疆之役,与阿古柏军激战于此。左宗棠《官军攻拔古牧地坚巢,克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大概情形摺》谓“刘锦棠见古牧地城大而坚”。即此。
即杀虎林。在今河北栾城县西北十五里乏马铺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汉天福十二年(947),契丹主北归,及栾城(今县西)病甚,“至杀胡林而卒”,即此。在今河北省栾城县北。相传唐武则天时,突厥入河北,为唐军袭击
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思南府》: 青岩关 “在务川县西北四十里,接正安州界。路通南川”。
在今广东开平市西南沙冈村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开平市西南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移巡检司治此。
又名风门山、枫门岭、风阳山。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十里,与绥宁、武冈交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宝庆府: 枫门山 “在武冈州城西四十里。势极高峻”。
在今湖南攸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攸县: “明月水在县北九十里,出明月山。又严仙山,下有严仙水,流二十五里合明月水……皆流入于攸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