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济水

济水

①又作泲水。古四渎之一。包括黄河南、北两部分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导沇水,东流为济,入于河。” 当指黄河以北部分; 又 “溢为荥,东出陶丘北,又东至于菏,又东北会于汶,又东北入于海”。指黄河以南部分。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,下游屡经变迁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河东郡垣县: “《禹贡》 王屋山在东北,沇水所出,东南至武德入河。”其时济水在今武陟县南入河。《水经·河水篇》: “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,又东至温县西北,屈从县东,东南过隤城西,又南当巩县北,南入于河。”这时济水当在今河南温县入河,略与今道同。黄河以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的 一条支派,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,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。据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和 《水经》 记载,其时济水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出,流经原阳县南、封丘县北,至山东定陶县西,折东北注入巨野泽,又自巨野泽北经梁山县东,至东阿旧治西,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,略同今黄河河道; 自泺口以下至海,略同今小清河河道。至《水经注》 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,有南济、北济二派,北济经今封丘县北、菏泽市南,南济经今封丘县南、定陶县北。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,又兼称清水。今上游发源处尚存,而下游为黄河及大、小清河所夺。

②或作泲水。即今河北赞皇、柏乡二县境之泲河。源出今河北赞皇县西南,东流经高邑县南,至宁晋县南,注入泜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常山郡房子县: “济水所出,东至廮陶入泜。”


古水名。(1)又称泲水,又作溪水、兖水。古为“四渎”之一。包括黄河南、北两部分:河北部分今仍名济水,源出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,惟其下游入黄河处历代屡有变迁;河南部分原系黄河所分支派,其分流处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,东流经原阳、封丘等县,至今山东省定陶县西,折东北入巨野泽,又自泽北出经今梁山县东,折东北经今平阴、长清、齐河、历城、邹平、博兴等县区,而入于海,经历代屡次变迁,故道或堙,或为他河所夺。(2)即“白河(1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殽函

    一作崤函。为殽山与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。峻阜绝涧,阪道迂回,形势险要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 “褚先生曰: 吾闻贾生之称曰: ‘秦孝公据殽函之固。’” 《集解》 韦昭曰: “殽

  • 托尔和札萨克旗

    即土尔扈特西旗。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那家附近,后迁今青海刚察县北。

  • 安东中屯卫

    明洪熙元年(1425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应州城(即今山西应县)。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,其中前二所分守浑源州,后所守怀仁县,左右二所俱附卫。明洪熙元年(1425年)置,治今山西省应县。辖左、右、中

  • 峨城山

    在今四川开江县西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新宁县: 峨城山 “在县西三十里。相传汉樊哙尝筑城驻兵于上,遗址犹存”。清同治 《新宁县志》卷5: 嘉庆元年 (1796),“十二月 (徐) 添德合众攻峨城

  • 车后营

    又名滦阳营。即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滦阳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车后营“旧名滦阳营。《郡志》谓即辽所置滦河县也。县属泽州,金废。明初置滦阳营于此。隆庆初亦为三屯营兵驻顿处,改今名”。

  • 穷鱼丘

   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。《水经·巨马河注》引《竹书记年》曰:“荀瑶伐中山,取穷鱼之丘。”《水经注》曰:“涞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,而东北流,又径东射鱼城南,又屈径其城东。”认为“穷、射字相类,疑即此城”。

  • 南沔阳县

    东晋太元十五年 (390) 侨置,属南汉中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境。南齐废。

  • 抚水县

    唐置,为抚水羁縻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(1016)改为归仁县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、小环江西岸中州中里。为抚水州治。北宋大中祥符

  • 王药城

    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滨河。北齐时戍守处。《周书·武帝纪下》:北周建德四年(575),“齐王宪及于翼、李穆等所在克捷,降拔三十余城,皆弃而不守。唯以王药城要害,令仪同三司韩正守之。正寻以城降齐”。在今河南

  • 银坑坪山

    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宁县: 银坑坪山 “在县东北六十里。山险僻,旧为 ‘贼’ 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