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浮山堰

浮山堰

一名淮堰。南朝梁武帝时筑。在今安徽明光市北八十里,浮山村北淮河上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淮水又东径浮山,山北对巉石山。梁氏天监中,立堰于二山之间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9濠州招义县: “浮山堰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筑。”


古水利工程名。又名淮堰。南朝梁天监中,武帝欲壅塞淮水以灌寿阳(今安徽寿县),筑堰南起浮山(今五河县东浮山,北临淮河),北抵巉石山(在浮山对岸,今潼河山)。十三年(514年)冬,发军民二十万人,从两岸起筑,因淮流湍急,不能合龙,沉铁数千万斤,又伐树填石,缘淮百里之内,木石皆尽。十五年夏筑成,堰长九里,下阔一百四十丈,上广四十五丈,高二十丈,上植杞柳,又凿湫东注以资宣泄。其时上游数百里内皆为淮流泛滥所及,居民散就冈垄,北魏被迫移戍八公山。同年秋,淮水暴涨,堰被冲决,沿淮城戍村落十余万人皆漂入海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昌县

    五代梁开平二年 (908) 吴越改唐山县置,属杭州。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九十八里昌化镇。五代唐同光初复名唐山县。古县名。五代梁开平二年(908年)改唐山县置(一说改名吴昌县),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昌化镇

  • 须江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分信安县置,属衢州。治所即今浙江江山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26: “县南有须江溪,因以为名。” 武德八年 (625) 省。永昌元年(689) 复置。五代唐长兴二年 (931) 吴越

  • 黄竹岐墟

    即今广东南海市东北黄岐镇。明万历《广东通志》 卷16: 南海县有黄竹岐墟。

  • 雹泉

    即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四十里雹泉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安丘县: 雹泉 “自石罅中涌出,绵绵不绝,东流入潍水”。1943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邱南县治此。集镇名。在山东省安丘市南部。属管公镇。人口4500。为

  • 旸霁

    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旸霁。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永龙县治此。

  • 范家池

    在今江西南昌市东。南宋范成大 《骖鸾录》: 乾道癸已 (1173),由龙王庙 “发船邬子,宿范家池。湖中称某家池者,取鱼处也,随一家占为名”。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。南宋乾道中范成大赴岭南,途经此。

  • 塔石

    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信丰县: 塔石 “在县西南二百里。前有石砦二,大可容数百人,小容百人,亦昔时避兵处”。

  • 东宁州

    南朝梁大同中置,治所在齐熙郡齐熙县(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融水、融安、罗城等县地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融州。南朝梁大同中置,治齐熙县(今广西融水县)。辖境约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

  • 北竿山

    即竿山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三十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松江府青浦县:竿山“亦曰竹竿山,俗名北竿山, 又山在干山之北,故名北干山”。

  • 四辅

    唐、宋时京畿附近四个府、州的合称。 (1)唐开元十二年(724)称近京畿的同州(治今陕西大荔县)、华州(治今华县)、岐州(治今凤翔县)、蒲州(治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)为四辅。(2)北宋崇宁、政和间,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