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溪
指今浙江临安县西、天目溪在于潜镇附近的一段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 卷36: “父老相传,大历中具视道者过此,适溪流泛溢,以净中浮渡,故曰浮溪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90于潜县: 浮溪在 “县治 (今于潜镇) 西二里。源出天目山,一名锦江,阔五十二丈,深五尺,经县南,合众流为紫溪”。
指今浙江临安县西、天目溪在于潜镇附近的一段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 卷36: “父老相传,大历中具视道者过此,适溪流泛溢,以净中浮渡,故曰浮溪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90于潜县: 浮溪在 “县治 (今于潜镇) 西二里。源出天目山,一名锦江,阔五十二丈,深五尺,经县南,合众流为紫溪”。
一名杨桥。在今安徽和县北二十里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皓传》 裴注:“干宝《晋纪》曰:吴丞相军师张悌,护军孙震,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,围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,众才七千,闭栅自守,举白接告降。”《舆地纪
西汉武帝时筑。在今甘肃永登县城附近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武帝时“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,降浑邪、休屠王,遂空其地,始筑令居以西”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“武帝征伐四夷,开地广境,北却匈奴,西逐诸羌, 乃渡河
明洪武八年 (1375) 置,属福建行都司。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东。清康熙十八年 (1661)废。明洪武八年(1375年)置,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区东。属福建行都司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废。
在今广东潮安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潮州府海阳县:产溪“在府北九十里。东南流,会于韩江”。
①亦称小双城堡。即今吉林公主岭市西北双城堡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长春府图:西有双城堡。②亦作双城子。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。清嘉庆十九年(1814)设协领驻防。光绪八年(1882)改置双城厅。
在今山东惠民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武定州: 聂索河 “今淤为平址。民居其东南,颇擅桑麻之利; 居其西北,辄被余流所涨溢。成化十二年,州判王璈筑堤障之,长五十余里,民被其利”。
又称延祥寺塔。在今广东南雄市城内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)。塔为六角九层,高50米。据乾隆《南雄府志》卷3《名胜志》载:“阴晴塔影”为南雄十二景之一,“在延祥寺中。世传祥符二年己酉,异人建塔,
即唐延津州城。在今辽宁铁岭市。
一名南江。即今广东罗定市北罗定江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1德庆府: 晋康水 “在端溪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罗定州东安县: 晋康水 “在县西北。源出州界,经晋康废县,因名。一名南江,东流径古蓬洞,又
即今河南邓州市东三十六里汲滩镇。 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三》: 㴔滩镇 “西枕湍河, 当襄、 陕之冲”。在河南省邓州市东部。面积22.8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㴔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