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海州

海州

①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改青、冀二州置,治所在龙沮县 (今江苏灌云县西南龙且)。北齐移治朐县 (北周改朐山县,在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)。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改海州,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东海郡,乾元元年(758) 复为海州。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及赣榆、东海、沭阳、灌云等县地。南宋端平二年 (1235) 徙治东海县(今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),淳祐十二年 (1252) 还治朐山县。景定二年 (1261) 改置西海州,寻复改海州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升为海州路,后改海宁府,不久改为海宁州。明洪武初复改海州,省朐山县入州。清雍正二年 (1724) 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改为东海县。

②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临海县 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、台州、天台、仙居、宁海、三门、温岭诸市县地。武德五年 (622)改名台州。

③辽置,治所在临海县 (今辽宁海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三角洲地区。金天德三年(1151) 改为澄州。元废。明洪武初复置,二十八年(1395) 又废。


(1)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改青、冀二州置。治龙沮城(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)。北齐移治朐县(北周改朐山,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)。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为海州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、东海、沭阳、赣榆、灌云、灌南等市县及新沂、滨海部分地区。元初升为路,后改为海宁府和海宁州。明初复为海州,并省朐山县入州,辖境渐小。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,辖境复唐宋之旧。1912年改本州为东海县。(2)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临海县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台州市全境及宁海县、象山县。次年改名台州。(3)辽置,治临溟(今辽宁海城市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下游地区。金天德中改名澄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独乐河

   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二十里,西南流然后转东南流为泃河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独乐水“本出抱犊固,南径平谷县故城东,……南流入于泃”。②即独洛河。今蒙古国土拉河。

  • 小吕宋

    清代部分载籍称吕宋岛为小吕宋,西班牙为大吕宋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卷中:小吕宋“本名蛮哩喇,在苏禄、尖笔阑之北,亦海中大岛也”。

  • 南定县

    ①西晋武帝时改武安县置,属交趾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南河宁省南定县东南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置,属交州。后废。②北魏太和十三年 (489) 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叶县东南。十八年 (494) 属

  • 湖滩河朔

   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 湖滩河朔 “在托克托城东十里黄河东岸。《水经 (注)》 所谓君子津,即在其地。本朝康熙三十五年,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凯旋,驻跸于此”。

  • 宝庄

    即今新疆鄯善县。《宋史·高昌传》: 太平兴国六年 (981),王延德出使高昌,从鬼谷口避风驿“凡八日至泽田寺。高昌闻使至,遣人来迎,次历地名宝庄”。

  • 抱县

    南朝梁、陈时置,为抱并郡治。治所无考,当在今广东雷州市境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抱成县。

  • 东泇河

    即今江苏邳州市北之东泇河。由山东苍山县入境,与西泇河会,是为泇河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2:“泇水有二:东泇出沂州西北其山。”

  • 南屏村

    旧名沙尾。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南屏镇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9: 香山县有南屏村。

  • 迎春桥

    在今四川双流县东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31双流县:迎春桥,“《县志》:在县东二里。省南冲衢。北源新开河,南合杨柳河。乾隆七年重修”。

  • 香山司

    在今广东中山市西北小榄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