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水河县

清水河县

1912年改清水河直隶厅置,属山西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。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绥远道。1928年属绥远省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


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、黄河东岸,邻接山西省。属呼和浩特市。面积2859平方千米。人口13.6万。辖2镇、12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因清水河得名。西汉置武城县,治今县址北,属定襄郡。东汉改武成县,后废。正隆三年(1158年)置宁边县,治今县西南为宁边州治。蒙古至元初废入东胜州。清乾隆元年(1736年)置清水河协理通判厅,二十五年改为理事通判厅,属归绥道。光绪十年(1884年)改为抚民通判厅。1912年厅改清水河县,县名始此,属绥远观察使公署。1914年改属绥远特别行政区(1929年改绥远省)。1949年属和林专区,1950年属包头专区(同年改为萨县专区,随属)。1952年属集宁专区。1954年属平地泉行政区;同年撤销绥远省,并入内蒙古自治区。1958年撤销平地泉行政区,并入乌兰察布盟,随属。1995年划归呼和浩特市。地处吕梁山北麓,有清水河、浑河等河流注入黄河。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玉米、小麦、莜麦、谷子、糜黍、胡麻等。畜产牛、羊、猪。矿产有煤、铝土、铁、大理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陶瓷、水泥、电力、化工、农机、造纸等。特产瓷器、大理石、党参、当归、生地等。丰准铁路和109、209国道,呼准公路经此。喇嘛湾为黄河航运段东端起点。古迹有汉代及北魏古城遗址、古长城、烽火台、古墓、圣泉寺、雷音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安流县

    东魏武定七年(549)改都昌县置,为东海郡治。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。北齐废。

  • 鄈丘

    在今山西万荣县东北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汾水西径鄈丘北,故汉氏之方泽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卷41荣河县: 脽丘 “碑文有云: 脽上祠者,本魏晋鄈丘之旧,汉家后土之宫。汾水合河,梁山对麓是也”。

  • 京军县

    北魏世祖时置,属汾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六十里。太和二十一年 (497) 改为五城县。古县名。北魏世祖时置,治今山西省吉县东北。属五城郡。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改名五城县。

  • 尼丘

    一名尼山。亦称尼丘山。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四十四里曲阜、泗水、邹城三市县交界处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叔梁纥与颜氏女“祷于尼丘得孔子”。“生而首上圩顶,故因名曰丘云”。见“尼山”。

  • 龙原县

    ①唐置,属羁縻殷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。北宋属商州。后废。②唐渤海国置,为庆州治。治所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南八连城(半拉城子)。辽废。古县名。渤海国置,治今吉林省珲春市西八连城。为龙原府治。辽灭渤海国

  • 沧溪县

    即今四川苍溪县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:至元十二年(1275),“西川沧溪知县赵龙遣间使入宋,敕流远方,籍其家”。

  • 崃山

    又名邛崃山。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山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 “又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,江水出焉,东流注入大江。” 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,中江所出,东注于大江。崃山,邛崃山也

  • 应山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永阳县置,为应州治。治所即今湖北广水市。《寰宇记》卷132应山县:“北近应山以为名。”大业初属安陆郡。唐属安州。宋属德安府,嘉定中改属随州。明洪武九年(1376)省入随县。十三

  • 湛水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雉阳县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。大业初改为犨城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雉阳县置,治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,属伊州。大业初改名犨城县。

  • 公井镇

    北周武帝时置,属富世县。在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。唐武德元年(618)升为县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降为镇,属荣德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