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流关
南唐置,在今安徽滁州市西二十五里关山中段山口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周显德三年 (956),帝下诏亲征淮南,“皇甫晖、姚凤退保清流关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滁州: “西南有清流山,清流关在其南,清流水出焉。合于滁水。”
五代南唐置,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清流山上。保大十三年(955年),唐将皇甫晖为周所败,退保清流关,即此。
南唐置,在今安徽滁州市西二十五里关山中段山口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周显德三年 (956),帝下诏亲征淮南,“皇甫晖、姚凤退保清流关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滁州: “西南有清流山,清流关在其南,清流水出焉。合于滁水。”
五代南唐置,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清流山上。保大十三年(955年),唐将皇甫晖为周所败,退保清流关,即此。
辽置,属南京道平州。治所在义丰县 (今河北滦县)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 引宋王曾 《北行录》 云:滦州 “因河为名”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滦县、滦南、乐亭等县。元属永平路。明属永平府。清不辖县。1913年改为滦
五代晋改唐兴县置,属鄚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东南。后复为唐兴县。(1)古县名。五代晋改唐兴县置,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。属鄚州。寻复改唐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中部偏北,东隔黄河与山西省
①在今湖南溆浦县西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溆浦县 “红旗洞” 条下: 楠木洞 “洞深五里,石壁峭立,梯竹以登。行未半,有涨水,谓之龙池。有楠木罗洞门,故名。下瞰流水,名无尽溪”。②在今湖南沅陵县西
在今浙江丽水市西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宣平县:玉岩山“其东为东岩,四面陡绝,惟有一径扪萝可入,一名赤石楼。稍西为西岩,两岩对峙,中有清风峡、桃花洞”。
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大桥乡西。元置合江县于此。《永乐大典》 卷2217 《泸州志》: 合江县“至元十五年,立县于神臂江南济民市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 合江县 “旧治在神臂山南,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,即今治
①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荆门州: 盐井 “在州北九十里。产盐味苦”。②在今湖南澧县北四十五里盐井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澧州: “盐井在州北八十里。水咸苦,明初立场煎盐,不成而废。”③
在今北京市丰台区西南。明称长店,天启年间于此筑墩堡,派兵驻守。清改称长新店。为京城西南交通要冲,京汉铁路经此。1923年在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“二七”大罢工。1937年“七·七”卢沟桥事变后
即今四川威远县之新场河、威远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85威远县: 独孤水 “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,又南流过公井县界,出泸州富义县界”。
清置,属大通卫。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。雍正二年(1724)筑城,设都司防守。乾隆九年(1744)移大通卫治此,二十六年(1761)改设大通县。1958年大通县徙治桥头镇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新昌县置,属饶州。治所即今江西浮梁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浮梁县:“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,伐木为梁,因名浮梁。” 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为浮梁州。明洪武初复降为县,属饶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