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湘潭县

湘潭县

①南朝梁天监中置,属湘东郡。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东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属衡州,大业三年 (607) 属衡山郡。唐天宝八年 (749) 改为衡山县。

②唐天宝八年 (749) 改衡山县置,属衡阳郡。治所在洛口 (今湖南湘潭县治易俗河镇)。元和后属潭州。宋移治今湘潭市。元元贞初升为州,明洪武三年 (1370) 复降为县,属长沙府。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。1922年直湖南省。1992年移治易俗河镇。


(1)古县名。南朝梁天监中分阴山县置,治今湖南省衡山县东。属湘东郡。隋先后属衡州、衡山郡。唐天宝八载(749年)改为衡山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湖南省中部偏东、湘江下游西岸。属湘潭市。面积2513平方千米。人口112.4万。辖17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易俗河镇。南朝梁天监年间,析阴山县置湘潭县,治今衡山县东,属湘东郡。唐天宝八载(749年)改为衡山县。同年又改衡山县置湘潭县,移治洛口(今易俗河镇城塘);此为今县境命名湘潭之始。宋代迁湘潭县治于今湘潭市城区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属潭州路,元贞元年(1295年)升为湘潭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湘潭州降为县,五年属长沙府。1914年属湘江道,1922年直属省。1949年后属长沙专区。1950年于城区置湘潭市。1952年属湘潭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83年后属湘潭市。1992年县址迁至易俗河镇。地处湘中丘陵中部,主要地形系丘陵间以平原。湘江及支流涟水、涓水流经境内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为主,并产甘薯、油菜籽、黄花菜、花生、豆类、油茶、柑橘、茶叶,林产多松、杉、南竹等。饲养业、水产养殖业素称发达,湘莲为特产。矿产有锰、矽砂、煤、磷、海泡石等,其中锰、矽砂、海泡石储量与质量国内闻名。有水泥、化工、食品加工、湘绣、造纸、玻璃制品、铁锅、农机具等厂。传统产品原汁酱油、镰刀、湘绣、铁锅著名。湘黔铁路、京珠高速公路和107、320国道贯境。湘江和涟水通航。纪念地有彭德怀故居、齐白石故居。名胜有碧泉潭、草衣岩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高兴墟

    又名上鳌墟。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北三十里高兴镇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9: 兴国县西北有高兴墟。

  • 直谷关

    即直峪口。在今山西广灵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蔚州灵丘县: “有直谷关。” 《寰宇记》卷51蔚州灵丘县: “直谷关在县北七十里。”

  • 仁威庙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部龙津路泮塘前街。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。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(1052),历代曾多次重修, 以清乾隆、同治年间进行整修规模较大。庙堂建筑独特,雕工精细。

  • 新集寨

    即新店集。今河南新县治。1932年置经扶县于此。1947年后为新县治。

  • 寿泠水

    今越南平治天省北广治河。《水经·温水注》:寿泠水“出寿泠县界,魏正始九年,林邑进侵,至寿泠县以为疆界”。

  • 宋澄堡

    明置,属宁夏前卫。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宋澄堡。

  • 水磨沟镇

    即今四川汶川县西南水磨镇(兴仁场)。民国《灌县志》卷2:兴仁场“在治西南九十里。一称水磨沟,濒寿江西岸,据两金门户。旧属漩口乡,古老人村即其地”。1957年划属汶川县。

  • 西烟堡

    即今山西盂县西北烟镇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:西烟堡“在盂县西北七十里,路通忻、代二州”。

  • 定辽后 (後) 卫

    明洪武八年 (1375) 改辽东卫置,属辽东都司。治所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。后废。

  • 水荫市

    即水银厂。今湖南保靖县南三十里水银乡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30作“水荫场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