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合山
亦名瓦河山。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南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瓦合大山“在类乌齐西南。山大而峻,路险难行,四山相接,绵亘一百六十里,四时积雪”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云南官兵三百余名,至此山下扎营,一夜风雪,人马僵仆,尽陷窖中。
亦名瓦河山。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南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瓦合大山“在类乌齐西南。山大而峻,路险难行,四山相接,绵亘一百六十里,四时积雪”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云南官兵三百余名,至此山下扎营,一夜风雪,人马僵仆,尽陷窖中。
俗称阿喀公旗。即和硕特南左翼后旗。在今青海共和县及青海湖南岸石乃亥一带。
亦名丫髻山。在今广东阳山县西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:阳山县有阳岩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2连州:阳岩山“在阳山县西十二里。《旧经》云, 日出光照此山,因名”。
明置,在今广西阳朔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阳朔县: 榕树关在 “县西二里”。
一作剅津关。隋义宁元年 (617) 置,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三十八里老城西北。唐贞观元年(627) 废。隋末置,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旧灵宝西北。唐贞观初废。
即今河南睢县西南长岗镇。清光绪《续修睢州志》卷1:“长岗集,在州西南,离城三十五里。”
1932年日伪分雅鲁县置,属伪兴安东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。旋废。
夏、商时国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己姓昆吾、苏、顾、温、董……则夏灭之矣。”又《晋语一》:“殷辛伐有苏,有苏氏以妲己女焉。”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四上》:“苏氏出自己姓。颛顼裔孙吴回为重
北周天和三年 (568) 置,属严州 (西宁州)。治所在可泉县 (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地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年)置,治可泉县(今四
北魏改魏郡置,属齐州。治所在历城县(今山东济南市)。后徙台城(今济南市东北三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、章丘等地。北齐废。
在今江苏建湖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一》:东塘河“源出大踪湖,西北流通官、盐二河,入射阳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