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鼻山
一名石簰山。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3峡州:石鼻山“《夷陵志》云,后周移峡州州治于此。其山隔大江五百余仞,广袤二十里,下临江流,中有石横六七十丈,如簰筏然,相传但为石簰,遂泯石鼻山之称”。南宋建炎中,峡州移治于此。
又称石簰山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北。南宋建炎时曾为峡州治。南宋诗人陆游《入蜀记》:石簰峡石穴中有石,宛如老翁持鱼竿状。《舆地纪胜》:其山下临江流,中有石横亘数十丈,如簰筏然。
一名石簰山。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3峡州:石鼻山“《夷陵志》云,后周移峡州州治于此。其山隔大江五百余仞,广袤二十里,下临江流,中有石横六七十丈,如簰筏然,相传但为石簰,遂泯石鼻山之称”。南宋建炎中,峡州移治于此。
又称石簰山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北。南宋建炎时曾为峡州治。南宋诗人陆游《入蜀记》:石簰峡石穴中有石,宛如老翁持鱼竿状。《舆地纪胜》:其山下临江流,中有石横亘数十丈,如簰筏然。
在今江苏淮阴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淮安府: 钵池山在 “府西北四十里。以形似名。冈阜盘旋,凡三四里。今堤此以御河患”。
在今云南宜良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宜良县:水井山在“县西十里。本名观音山。顶有泉,因改今名”。
北齐改涣北县置,属谯郡。治所在铚县(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)。以临涣水为名。隋大业十年 (614) 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集。唐属亳州,元和九年 (814) 属宿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 废。
唐开元十七年 (729) 置羁縻州,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汉源、石棉等县境。北宋又作牒琮州。后废。
春秋时晋邑。即今河北馆陶县。《左传·哀公十五》 年载: 子赣曰,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伐晋冠氏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即今河北省馆陶县。《左传》哀公十五年(前480年):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
①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杭州临安县“有石镜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3临安县:石镜山,“按《山川记》云:临安县有石镜,在山之东峰。又《郡国志》云:径二尺七寸,其光照如镜之照物,分毫不差”。
唐开元五年(717)置,属陇右节度使。驻地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七年(739),“吐蕃寇白草、安人等军,陇右节度使萧灵击破之”。胡注:“疑白草军当作白水军。”宝应元年
在今浙江乐清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温州府》:白若岭“在乐清县东。谢灵运渡江而上,从斤竹涧过白若岭,即此”。
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。《春秋》: 昭公二十二年 (前520),“刘子、单子以王猛居于皇”。杜注: “巩县西南有黄亭。”古邑名。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。《春秋》昭公二十二年(前520年)
西汉置,属朔方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包尔套勒盖农场麻弥图古城。东汉末废。后赵复置,仍属朔方郡。北魏废。古县名。西汉元狩三年(前120年)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西北哈腾套海苏木麻弥图庙古城。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