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龙墟
①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北石龙镇。清属东莞县,有县丞及游击驻此。
②即今广西象州县西南六十里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象州图:西南有石龙镇。
③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南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桂平县图:西南有石龙墟。
④亦作上石龙墟。即今广西贵港市西北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贵县图:西北有上石龙墟。民国《贵县志》卷1:上石龙墟“一名东山石龙墟,在县北七十里……县北重镇,为四大墟之一”。
①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北石龙镇。清属东莞县,有县丞及游击驻此。
②即今广西象州县西南六十里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象州图:西南有石龙镇。
③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南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桂平县图:西南有石龙墟。
④亦作上石龙墟。即今广西贵港市西北石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贵县图:西北有上石龙墟。民国《贵县志》卷1:上石龙墟“一名东山石龙墟,在县北七十里……县北重镇,为四大墟之一”。
1949年由随县、枣阳、宜城、钟祥四县析置,治茅茨畈 (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洪山镇)。1955年撤销,并入随县、枣阳、宜城、钟祥四县。旧县名。1949年析随县、枣阳、宜城、钟祥4县置,治茅茨畈(今湖北随州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安丰军置,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、安远、霍邱、蒙城等县间地。明初改为寿春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安丰军置,治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属河南江北行
南宋置,属新淦县。即今江西新干县西北界埠乡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 金川驿 “旧在新淦县西北界埠。宋嘉泰中建。明嘉靖中改建于治北半里金水亭”。
即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本溪县:“小市在县市东九十里。”1960年本溪县迁治于此。
即元之浯勒扎河。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勒吉河。《明太宗实录》:永乐八年(1410)五月,“戊寅,车驾至兀古儿扎,虏果先遁,乃驻兵河上,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,夜倍道追虏”。
在今山东高唐县西南清平镇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大名府清平县: “熙宁二年,又割博平县明灵砦隶焉,本县移置明灵。” 《齐乘》: “清平县,旧治在县西四十里清平镇。元丰间漯河决,坏城,徙治明灵砦,即今治也。
即今河南南阳盆地湍河。源出今河南内乡县北界与嵩县及西峡县交界处,南流经内乡县东、邓州市北,至新野县北汇入白河。《水经· 湍水注》:“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,水甚清澈。” 东南流至新野县入于淯。又 《续资治
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南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9丹江通判:“牛皮箐在城东南, 自厅属南亘古州、八寨、都江地界, 迤逦数百余里, 复嶂萦纡,深林蒙密,雾雨阴翳,蛇虎交行,从古人迹未至。”《明史·贵州土司传》
一作丫髻山。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宁国县 “关口山” 条下: “其东南曰鸦髻山,有飞燕洞,容百余人,乡人尝避兵于此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宁国府一》:丫髻山 “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。南唐时
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百余里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二》:洞霄宫“唐弘道初建天柱观,乾宁二年钱镠重建”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)改名洞霄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