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特山
亦名肯特汗山。在今蒙古国北部肯特省、中央省、色楞格省之间。《清一统志· 库伦》: 肯特山 “在巴彦集鲁克山北”。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。克鲁伦河、鄂嫩河等发源于此。俗称克鲁伦河发源处为大肯特山,图拉河发源处为小肯特山 (又名阿集格肯特山)。肯特,亦作奎腾,意为冷。
亦名肯特汗山。在今蒙古国北部肯特省、中央省、色楞格省之间。《清一统志· 库伦》: 肯特山 “在巴彦集鲁克山北”。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。克鲁伦河、鄂嫩河等发源于此。俗称克鲁伦河发源处为大肯特山,图拉河发源处为小肯特山 (又名阿集格肯特山)。肯特,亦作奎腾,意为冷。
又称小维摩。即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彝族乡。为明代维摩州治。民国初小维摩县佐驻此。1944年曾置维摩镇。集镇名。在云南省砚山县北部、维摩后山南麓。人口3903。维摩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彝语维为“
即鸿池坡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二十里 (今偃师市西)。《魏书·咸阳王禧传》: 景明二年 (501),咸阳王谋反不决,“夜宿于洪池 (别墅),……将士所在追僖,僖自洪池东南走”。即此。久堙。在今
在今山东陵县北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德州: 歇马亭 “ 《志》 云: 唐太宗征辽,尝驻于此”。
①北魏置,属燕州。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。 辖境相当今河北阳原县东部地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祁夷水 “又径昌平郡东,魏太和中置”。后废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、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平昌郡皆误
元置,在今福建闽侯县西北小箬。
又作答兰答八思(蒙古语,意为七十岭)。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车车尔勒格南、鄂尔浑河支流吉尔马台河上源,杭爱山北麓。应即吉尔马台河源处的苏巴尔汉海尔罕山。《元史·太宗纪》:太宗六年(1234)五月,“大会诸
元置,即今贵州毕节市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西。《元和志》卷34南海县:陆贾故城“在县西十四里。贾之来也,佗不即前,贾故为城以待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陆贾城,“《志》云:贾使南越时筑。一云赵佗馆贾于此”。
在今贵州锦屏县南新化乡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黎平府新化司:六叠山在“司西十五里。盘回六叠,始至山顶,因名”。
一名天淮水。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南。方言谓淮为围。其地原名高洋,田滨海,苦咸卤,唐太和三年(829),刺史赵棨凿渠环之,疏三十六涵,纳筍、浯等水入渠,以灌田凡百八十顷,后人思之,故以其望为名。《舆地纪胜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