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界堡
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都匀府》: 董界堡 “在荔波县南一百六十里,与广西南丹州接界。明万历八年,南丹酋莫之厚谋侵县地,毁董界官堡,据喇立、喇歌、董界、翁隆、吉利、喇离上下七村,督臣刘尧诲谕却之”。
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都匀府》: 董界堡 “在荔波县南一百六十里,与广西南丹州接界。明万历八年,南丹酋莫之厚谋侵县地,毁董界官堡,据喇立、喇歌、董界、翁隆、吉利、喇离上下七村,督臣刘尧诲谕却之”。
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五子传》 引《吴历》曰:“(孙)和四子:皓、德、谦、俊。孙休即位,封德钱唐侯,谦永安侯,俊拜骑都尉。皓在武昌,吴兴施但因民之不堪命,聚万余人,劫谦,将至秣陵,
隋义宁元年(617)置,治所在垣县(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市等地。唐武德元年(618)废。隋义宁元年(617年)置,治垣县(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)。辖境相当
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鹿角乡 (鹿角场)。清光绪 《彭水县志》 卷4: 鹿角故砦 “在县南九十里鹿角沱”。
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 火寻国 “其君治急多飓遮城”。
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五十里沙巴尔台苏木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)巴林右旗自大板镇迁治于此。“沙巴尔台”,蒙古语意为有淤泥。1912年巴林右旗复迁回大板镇。
在今西藏拉萨市城区。公元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。
元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南杨武布依族苗族乡。辖境相当今贵州安顺市、普定县等地。大德七年 (1303) 改为普定路。明洪武十四年 (1381) 复改为府。十八年 (1385)废。元置,治今
在今江西吉安市东赣江白鹭洲上。《清一统志·吉安府》:白鹭洲书院“在府城东白鹭洲上。宋淳熙间知吉州江万里尝延欧阳守道以教俊秀,置田租八百石有奇。理宗赐御书匾额。元设山长于此。本朝康熙三十年重建”。
南宋绍定四年(1231)升会昌县置,治所即今江西会昌县。咸淳五年(1269)复降为会昌县。南宋绍定四年(1231年)升会昌县置,治今江西省会昌县。咸淳五年(1269年)复降为县。
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常德府》: 桃花溪 “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。源出桃花山,北流入沅”。②即今四川长寿县北之桃花溪,为长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长寿县: 桃花溪 “在县治东,上有桃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