蓼坞
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蓼水出襄山蓼谷。” 当时于此谷筑坞,因名蓼坞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大同三年 (537) 十二月,“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大同三年(537年),“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,魏师败绩”,即此。
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蓼水出襄山蓼谷。” 当时于此谷筑坞,因名蓼坞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大同三年 (537) 十二月,“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大同三年(537年),“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,魏师败绩”,即此。
①南齐置,属马门郡。治所疑在今广西博白县境。后废。②隋开皇六年(586)置,属魏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。大业初废。
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西隆州:“州城有里仁汛。”有外委驻守。
押儿牵。元代地名。即今新疆莎车县。《清一统志·叶尔羌》: “旧对音叶尔奇木,或曰叶尔钦。《元史》 旧作鸦儿看,亦作押儿牵,今改正。”古城名。又作鸭儿看、押儿牵、牙儿干、也里虔。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
又名古水。即今广东广宁县西北古水镇。清光绪 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 广宁县西北有顾水埠。
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北十里红崖山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二》:天启间,讨奢崇明之乱,“进克其(永宁)城,降贼二万。复进拔红崖、天台诸囤寨,降者日至”。
在今北京市西卢师山腰。明蒋一葵 《长安客话》 卷3: 证果寺 “前临青龙潭,后有秘魔岩,中空如室,石如偃芝,于此山岩洞中最胜。云是秘魔祖师所居”。
蒙古至元六年(1269)置,属东京总管府。治所在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辖境相当鸭绿江中、下游流域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升为东宁路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置,治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元至元十三年
1913年改定番州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惠水县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41年改名惠水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定番州改置,治今贵州省惠水县和平镇。1941年更名惠水县,以县境受涟水之惠得名。
西魏改白水郡置,属沙州。治所在白水县 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青川县东部及广元市西北地。南朝梁改为平兴郡。西魏时置,治白水县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青川县。南朝梁时
即今浙江常山县北龙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常山县:严谷山“在县北三十八里。石壁高百余丈, 山胁有洞,流泉不竭。下多严姓, 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