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眺北楼
又名谢眺楼、谢公楼、叠嶂楼。南齐谢眺建。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内。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楼。李白 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 诗云: “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睛空……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”杜牧 《题宣城开元寺》 诗有 “南朝谢眺楼,东吴最深处”。
又名谢眺楼、谢公楼、叠嶂楼。南齐谢眺建。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内。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楼。李白 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 诗云: “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睛空……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”杜牧 《题宣城开元寺》 诗有 “南朝谢眺楼,东吴最深处”。
①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高阳县(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乡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置,辖高阳、鄚、博野、清苑四县,相当今河北高阳、安新、保定、清苑、博野、蠡县等市县地,贞观元年
亦作章卢山。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处。《元和志》卷32卢山县:灵关镇“在县西北六十里车灵山下, 山有峡口似门, 阔三丈,长二百步”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南粤王庙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9广州: 尉佗楼,“ (唐) 许澄 《登尉佗楼》 诗:刘项持兵鹿未穷,自乘黄屋岛夷中”。后毁。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南粤王庙。久废。唐许浑有《登尉佗楼》诗。
春秋吴地,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横山。《左传》: 哀公十三年 (前482),越伐吴,“吴大子友、王子地、王孙弥庸,寿于姚自泓上观之”。
①西汉元朔二年(前127)置,属蜀都。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东中和镇。《晋书·李特载记》:永宁元年(301),李特“进攻成都。……(赵)廞独与妻子乘小船,走至广都,为下人朱竺所杀”。即此。东晋移治今双流县
①在今山西平遥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遥县: 超山在 “县东南四十里。一名过山,以高耸超过群山而名”。②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北十八里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9: 超山 “高三十七丈,周二十里”。明嘉
在今陕西定边县东南柳树涧井村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延安府二》: 柳树涧堡 “地有柳树涧,因名。明天顺初置,成化中,余子俊移守永济。嘉靖三十七年,巡抚董威修复旧堡,自永济移守于此。城在山上,周三里有奇,门二
又名涞水,即今河北拒马河。《水经·巨马水》:“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,东过逎县北,又东南过容城县北,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,东入于海。”明始称拒马河。
在今陕西留坝县西北五十里,接凤县界。旧属凤县,明尝迁留坝巡司于此。清乾隆间改置留坝厅,即以为厅治。嘉庆十三年 (1808) 移今治。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镇东南,与留坝县交界处。为秦岭南坡紫柏山东侧山口,
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北二十里长江滨。《宋史·贾似道传》:南宋德祐初,元军沿江东下,贾似道师次芜湖, “时一军七万余人,尽属孙虎臣,军丁家洲。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”。即此。在今安徽省铜陵县东北长江中部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