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西周国名。曼姓。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。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及武王克商, ……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。”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。

②春秋蔡邑。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邓店。《春秋》:桓公二年(前710),“蔡侯、郑伯会于邓”。杜注:“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。”

③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西南部汶河以南、运河以北地区(清兖州府境)。《左传》:隐公十年(前713),“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。癸丑,盟于邓”。杜注:“鲁地。”

④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十六年(前291),“左更错取轵及邓”。《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。”又,《水经·湛水注》:“湛水又东南径邓,南流注于河,故河济有邓津之名。”


(1)西周国名,曼姓,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。《春秋大事表》等误以为在今河南邓州市。《国语·郑语》:周幽王时史伯曰:“当成周者,南有荆蛮、申、吕、应、邓、陈、蔡、随、唐。”春秋时灭于楚。《左传》庄公十六年(前678年):“楚复伐邓,灭之。”秦置县。(2)古邑名。(1)春秋鲁邑,确地无考,当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。《左传》隐公十年(前713年),“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,盟于邓”,即此。(2)春秋蔡邑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。《左传》桓公二年(前710年):“蔡侯、郑伯会谋于邓。”即此。(3)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十六年(前291年),“左更错取轵及邓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龙开河镇

    在今江西九江市西五里,当龙开河入大江之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九江府德化县:龙开河镇“亦洪武初置巡司, 皆为滨江戍守处”。天启二年(1622)裁。清时设守备驻防。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八赤镇

    即今江苏吴江市东南之八圻。元、明时置长桥巡司于此。古镇名。即今江苏省吴江市八坼。元置八斥站,明置长桥巡检司于此。明、清时为运河沿岸南北交通要镇。

  • 鲁土司衙门旧址

    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一百三十里连城乡。始建于明,后屡加修葺。形成宫殿式建筑群体。座北朝南,依山傍水,风景幽美,主体建筑及两侧建筑,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。

  • 瓦桥关

    唐置,在今河北雄县南易水上。五代晋入辽,后周显德六年(959)收复,于此设雄州。《旧五代史·周书·世宗纪》:显德六年(959)伐辽,夏四月,“今上先至瓦桥关, 伪守将姚内斌以城降。……五月乙巳朔, 帝

  • 水南市

    在今福建将乐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延平府》 “高滩市”条下:“水南市,在(将乐)县东南一里三华桥头。”

  • 普同寺

    又作普彤寺。在今河北南宫市旧城。《清一统志·冀州》: 普同寺 “在南宫县旧城。汉明帝永平十年建。唐贞观中修。大耳禅师建塔,高十余丈”。

  • 锦西县

    1913年改锦西厅置,属奉天辽沈道。治所在江家屯 (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钢屯镇)。以地在锦州之西故名。1929年直属辽宁省。1931年迁连山堡 (即今葫芦岛市)。1985年改设锦西市。1994年改名葫芦

  • 平高城

    即平皋城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。即“三鵶镇”。

  • 打面梁

    在今广西那坡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镇安府》 “平孟隘”条:“打面梁那坡、者赖、者欣三村,在城西南。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设兵防守。”光绪《镇安府志》卷9载总督杨廷璋《请添设小镇安通判疏略》称:“离怕怀大隘四十

  • 西下密城

    在今山东潍坊市西二里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移下密县于此。以其在故下密县城(今潍坊市)之西,故称西下密。大业初复还旧治,改名北海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