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邹山

邹山

即邹峄山。亦作驺山、邾峄山。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:“漷水又径鲁国邹山东南,而西南流。《春秋·左传》所谓峄山也。邾文公之所迁,今城(按指邹县旧治)在邹山之阳。……山东西二十里,高秀独出,积石相临,殆无土壤,石间多孔穴,洞达相通,往往有如数间屋处,其俗谓之峄孔,遭乱辄将家入峄,外寇虽众,无所施害。”《魏书·世祖纪下》 载: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),拓跋焘“至于邹山”。即此。


古山名。又称邹泽山、邾峄山、邹峄山。即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峄山。《尚书·禹贡》有“峄阳孤桐”之句;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有“保有凫、峄”之句;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年),“始皇东行郡县,上邹峄山,立石”;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拓跋焘登邹山,使人修整秦始皇刻石,皆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宵城县

    亦作霄城县。西晋末置,属竟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。北周改竟陵县。古县名。宵,又作霄。西晋末置,治今湖北省天门市东北。属竟陵郡。北周改名竟陵县。

  • 涌 (湧) 泉县

    ①西魏改宕渠县置,为通泉郡治。治所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54潼川府通泉县: “ 《图经》 云: 县东五里定惠寺,有泉出于崇山之顶,经夏江涨,其泉亦涌,县得名因于此。” 北周明帝时

  • 西海县

    ①东汉改海曲县置,属琅邪国。治所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十里,西晋废入莒县。②唐宝应元年(762)置,属庭州。治所在今新疆沙湾县东。后废。古县名。东汉改海曲县置,治今山东省日照市西。属琅邪郡。三国魏废入莒县。

  • 西套蒙古

    清代指包括贺兰山以西、河西走廊以北的阿拉善厄鲁特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地区,因在河套之西,故名。又称套西二旗。游牧地当今内蒙古阿拉善盟(额济纳旗、阿拉善左旗、阿拉善右旗)、乌达市及磴口县。旧称贺兰山以西

  • 双庙子镇

    在今吉林德惠市南双庙子村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吉林德惠县:“县属双庙子在乌海驿东北十二里。……为附近农村杂货食品料之供给市场。”在辽宁省昌图县东部。面积82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

  • 建宁军

    五代方镇名。梁贞明三年 (917) 改定昌军置,治所在晋州 (今山西临汾市)。后唐改为建雄军。五代方镇名。梁贞明三年(917年)改定昌军置,治晋州(今山西临汾市)。唐时改建雄军。

  • 分秦山

    又称石堡山。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南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曲靖路:分秦山在“曲靖东南,武侯与蛮会盟之地。分秦者,汉语会议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曲靖府》:分秦山,“《通志》即石堡山,四望平原,孤峰独立,藤萝挂壁,

  • 蒙泉

    ①在今湖北省荆门市西,蒙山麓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8荆门军: 蒙泉 “在军城西。出于硖石山之麓即蒙山也。南曰蒙,西北曰惠泉,每昼夜两潮,水溢数寸。世传南出玉,北出珠。崇宁三年巨蚌夜游北泉,光彩四烛”。《

  • 北额山

    在今广东阳西县西南沙扒镇东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阳江县图:县西南端海滨有北额山。山西有炮台。旧有把总驻防。

  • 恩和堡

    清乾隆十一年 (1764) 改威远堡置,属中卫县。在今宁夏中宁县东恩和乡。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9: 威远堡 “明万历间建。国朝乾隆十一年改名恩和堡。道光间倾圮,民皆筑庄以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