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金陵

金陵

①战国楚威王七年 (前333) 灭越后置金陵邑,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。三国吴在此筑城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170引 《金陵图》 云: “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,因埋金以镇之,故曰金陵。” 《晋书· 王导传》: “建康古之金陵,旧为帝里。” 后人因以金陵为今南京市别称。

②北魏前期诸帝陵寝。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 永兴二年 (410),“葬于盛乐金陵,庙号太祖”。其后太宗明元帝、世祖太武帝、高宗文成帝、显祖献文帝均葬于 “云中之金陵”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 金陵 “在古盛乐城西北”。

③今江苏镇江市。唐时亦称金陵。宋王楙 《野客丛书》 卷20 “北固甘露” 条: “唐张氏 《行役记》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; 唐李璘 《因话录》 言李勉至金陵,屡赞招隐寺标致。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。”

④金朝皇帝的陵墓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。始建于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。陵区有睿陵 (太祖完颜旻陵,在房山区西北十五里云峰山麓)、恭陵 (太宗完颜晟陵,在坟山)、德宗陵 (海陵王之父完颜宗干陵,因被世宗削去帝号,陵名不存)、思陵 (熙宗完颜亶陵,葬蓼香甸,世宗朝改葬鹅眉谷)、景陵 (世宗父完颜宗辅陵,陪葬太祖陵侧)、兴陵 (世宗完颜雍陵,葬于太祖陵侧)、道陵 (章宗完颜璟陵,在燕山东风林场一带) 等。明天启朝金陵被捣毁,清兵入关后,重修了睿、兴二陵,已非旧观。


(1)古邑名。战国楚邑。楚威王七年(前333年)置,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。因金陵山(今南京市钟山)得名。《晋书·王导传》:东晋王导谓“建康,古之金陵”。后人因作今南京市的别称。(2)唐称润州丹徒县(今江苏镇江市)为金陵。唐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,治润州丹徒县,故《李卫公别集》之《鼓吹赋序》云:“余往岁剖符金陵。”宋王楙《野客丛书》引唐张氏《行役记》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。唐赵璘《因话录》谓李勉至金陵,屡赞招隐寺标致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插苏

    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驻地察素齐镇。清范昭逵 《从西纪略》 三: 康熙五十八年 (1719) 六月,“十四日蚤行,三十里至插苏扎营。插苏,犹华言纸也。亦元时造写经纸于此者”。

  • 后港镇

    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一百二十里后港镇。清有外委驻防于此。(1)在江苏省东台市西南部。面积42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后港,人口 3000。明成化年间以村后有港得名后港庄;民国初年,此村渐富,

  • 郑和群礁

    为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岛群之一。包括太平岛、鸿庥岛及敦谦沙洲等岛礁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铁沙礁。1947年改名郑和群礁,为纪念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而命名。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岛群之一。为纪念明郑和出使南

  • 拉孜宗

    又作章拉则、拉则宗、纳孜、拉孜。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。“拉孜”,藏语意为神山顶。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。1965年迁驻曲下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拉孜镇。1960年

  • 西封州

    唐贞观五年(631)开生羌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或黑水县境。八年(634)改为炎州。

  • 英武山

    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南岩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师宗州: 英武山在 “州东八十里。峰峦峭拔,高可千仞。洪武初,设英武驿于其下。山饶盗贼及虎,行人稀阔,驿遂废”。

  • 飞仙关

    亦名飞仙阁、漏阁。即今四川芦山县西南五十里青衣江东岸关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芦山县:“南有飞仙关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2芦山县:飞仙关在“县南五十里。亦曰飞仙阁,即古漏阁也”。

  • 马头岭

    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码头镇旁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4南康府星子县:“又出北门五里至五里牌,迤西行五里至马头岭。”

  • 牱阴县

    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晏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境。《宋史·熊本传》: 熙宁六年(1073),“独牱阴一酋不至。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,发黔南义军强弩,遣大将王宣、贾昌言率以进讨。贼悉力旅拒,败

  • 赤水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)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赤水河北赤水镇。永乐十一年(1413)改属贵州都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、古蔺、及贵州毕节部分地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废。明洪武二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