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铜城镇

铜城镇

①北宋置,属天长县。即今安徽天长市北四十八里铜城镇。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币,并筑土城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4盱眙军: 铜城镇 “在天长县西北四十五里。汉吴王濞有大铜山,即山铸钱,后因名镇”。

②北宋置,属东阿县。即今山东东阿县治。


(1)在安徽省天长市北部。面积89.8平方千米。人口3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铜城,人口1万。西汉吴王濞在此冶铜铸币造兵器,筑土为城,故名。1949年设铜城镇,1958年改公社,1961年复置镇。1986年铜城乡并入,2001年乔田乡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西瓜等。有轧花、电机、塑料、化工、五金等厂。镇区沿铜龙河北岸及公路分布。为天长市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天铜、天金公路在此交会。镇南有新四军练兵场旧址。(2)在山东省东阿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04.7平方千米。人口9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铜城,人口2.8万。旧传此地镖行极盛,有拳不打铜城之说,因取“铜墙铁壁”之意,故名。汉为临邑县治。宋始置铜城镇。元、明称铜城驿。1947年东阿县治从柳林屯迁此,遂正式定为县城。建国初属东阿县四区、一区。1956年撤区划为铜城等三乡。1958年建铜城公社,同年划归茌平县。1961年复归东阿县,改铜城区。1971年复建铜城公社,1984年建镇。2001年黄屯乡并入。赵王河、官路沟、班滑河、贺干沟、马安沟均流经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砖瓦、造纸、纸箱、合金、化工、印刷、化肥、服装等厂及建筑安装公司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谢阳

    即射阳。在今河南南阳县东南。《水经· 比水注》: 比水 “又西南流,谢水注之……世祖建武十三年,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”。杨守敬疏: “射、谢通用,射水即谢水,射阳即谢阳。”

  • 百泉

   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四里百泉庄。因多泉而名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百泉“平地涌出,不可胜数,大者有三:一曰原泉,清深澈底;一曰黄泉,流沙浑漫;一曰响泉,其声似闸。然广宽俱不过丈许”。②又名百门泉、

  • 岘山

    ①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南大小岘山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:“宋武帝永初元年九月庚辰,甘霖降丹徒岘山。”元《至顺镇江志》卷7:岘山“在(丹徒)县西南五里”。②在今浙江湖州市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94:岘山“本名显山

  • 苛村隘

   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科甲村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 作 “奇村隘”。龙平营有苛村汛,设经制外委驻守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科甲。清时设兵防守。

  • 西古城

    ①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凤阳府凤阳县:“西古城在府治东十八里临淮之西,盖南北相争时军垒也。”②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北八里,即临淄故城。稍东又有东古城。③在今云南澄江县西四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

  • 石大兴安岭

    一作大兴安岭,今作外兴安岭。位于东西伯利亚勒拿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之间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规定,以石大兴安岭和格尔必齐河、额尔古纳河作为中俄东段边界。咸丰八年(1858)沙俄强

  • 永熙郡

    隋大业初改泷州置,治所在泷水县(今广东罗定市南百里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罗定市及郁南县南部地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改为泷州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泷州置,治泷水县(今广东罗定市东南)。辖境约当今广东省

  • 白渠

    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记载:西汉武帝太始二年(前95),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,于郑国渠之南开凿, 自谷口(今陕西礼泉县东北)分泾水东南流,经高陵、栎阳(今临潼县北),东至下邽(今

  • 水眼

    即今云南施甸县北水长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置水眼土巡检司。

  • 青山口集

    即今湖北孝昌县东青山乡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73 《兵事》: 清同治二年 (1863) 九月,捻军 “走青山口,焚广水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