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铜陵县

铜陵县

①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龙潭县置,属端州。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58春州铜陵县: “以界内有铜山”为名。大业初属信安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为勤州治,五年 (622) 州废。万岁通天二年 (697) 复为勤州治,长安中又废。开元十八年 (730) 复置,属勤州。乾元元年 (758)为勤州治。北宋属春州,熙宁六年 (1073) 废入阳春县。

②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 (951) 置,属昇州。治所即今安徽铜陵市。北宋开宝八年 (975)改属池州。元属池州路。明属池州府。民国初属芜湖道,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58年改为铜陵市。


(1)古县名。隋改龙潭县置,治今广东阳春市北。属高凉郡。因境内铜山得名。唐为勤州治。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废入阳春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安徽省南部、长江南岸。属铜陵市。面积886平方千米。人口32万。辖8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唐末置义安县,治今县东顺安镇。后废入铜官冶。五代南唐保大九年(951年)置铜陵县,因产铜又原属南陵县,故名铜陵;移治今城关镇,属昇州。宋初改属池州。元属池州路。明、清属池州府。1914年属芜湖道,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,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。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陵市。1960年复置铜陵县,仍属安庆专区。1965年属池州专区,1971年属池州地区。1974年划为铜陵市辖县。北部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,为圩区。东及东南部为低山丘陵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油菜籽、大豆、棉花、黄麻为主,生姜、大蒜较有名。林产以松、杉、栋、泡桐、毛竹为主。特产凤凰山丹皮。有水泥、化肥、机械、棉织、塑料、食品等厂。芜铜铁路横贯县境。繁木公路、南铜公路经县中部。长江航运有城关、大通二港。纪念地有笠帽山革命烈士塔、范家湾烈士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洪山

   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介休县: 洪山 “在县东南二十里。石洞水出其下”。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,与建瓯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 洪山 “插空耸秀,关塞一县水口。其下临溪有

  • 宋子县

    秦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。东汉废。北魏永安二年(529)复置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初复置,属栾州。大业初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赵县东北宋城村。属巨鹿郡。东汉省。北魏永安二年

  • 广阳坝

    亦名广羊坝。即今四川重庆市东五十里广阳镇。《元史·石抹按只传》:至元间攻重庆,“宋涪州守将率舟师来援,不老击败之于广阳坝”。即此。

  • 蒲涧寺

    北宋淳化元年 (990) 建,在今广东广州市北白云山麓。唐李群玉有 《登蒲涧寺后二岩》 诗;北宋苏轼有 《广州蒲涧寺》 诗。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滴水岩。今毁。北宋苏轼有《广州蒲涧寺》诗。

  • 县门驿

    明置,属感恩县。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南感城镇。

  • 老鹳嘴

    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南。《宋史·瀛国公纪》:南宋德祐元年(1275),“大元兵攻真州,知州苗再成、宗子赵孟锦率兵大战于老鹳嘴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谓“或曰,即今(仪真)县东南二十里之老鸦夹”。(1)

  • 大屿山汛

    清置,属大鹏营。在今香港西南大屿山岛西深屈。有千总驻防。

  • 石空寺山

    在今宁夏中宁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宁夏中卫:石空寺山“在卫城东七十里, 山有石空寺”。清乾隆《宁夏府志》卷3:石空寺山“在(中卫)县东八十里,石空堡西北”。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1:石空寺山“在中卫

  • 没沟营

    即今辽宁营口市。因游牧民张幕而居,名为窝棚,窝棚相连,如同军营,因名营子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4:“此地有一潮水沟,潮落则涸,满则沟地全没于水,然潮之涨落,无损于土人之居处。故又以没沟营称之。”

  • 扬州

    ①古“九州”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淮、海惟扬州。”《周礼·职方》:“东南曰扬州。”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江南曰扬州。”“淮”指淮河,“海”指东海,“江”指长江。②西汉武帝置,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