阁川水
即今甘肃境内泾水支流汭水。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32保定县: “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,从潘原县来,入泾水。” 《明 一统志》卷35平凉府: 阁川河 “在泾州西南三里,流入泾河”。
古水名。即今甘肃省崇信县北、泾川西,泾河支流汭水。《太平寰宇记》保定县(今泾川北):“阁川水,在县西南三里,从潘原县(今平涼东)来,入泾水。”明代以后改称汭水。
即今甘肃境内泾水支流汭水。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32保定县: “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,从潘原县来,入泾水。” 《明 一统志》卷35平凉府: 阁川河 “在泾州西南三里,流入泾河”。
古水名。即今甘肃省崇信县北、泾川西,泾河支流汭水。《太平寰宇记》保定县(今泾川北):“阁川水,在县西南三里,从潘原县(今平涼东)来,入泾水。”明代以后改称汭水。
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北岸之井里汶。昔为中国船舶在爪哇岛的泊所之一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 有专条记述。
①隋大业五年 (609) 置,为西海郡治。治所在伏俟城 (今青海共和县西北石乃亥镇西北铁卜卡古城)。隋末废。②辽置,为德州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。金属大同府,大定八年 (1168)
又作鸭赤城、鸭池城。即今云南昆明市。《元史·兀良合台传》: “遂进至乌蛮所都之押赤城。城际滇池,三面皆水。” 《马可波罗行纪》: “行五日毕,抵一主城,是为国都,名称押赤。城大而名贵,工商甚众。” 《
①一作阳鲁山。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。后金天命九年 (1624) 于此建东京陵。清顺治八年 (1651) 封此山为积庆山。②在今浙江浦江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浦江县: 岩坑山 “在县西北五十里。
即今福建顺昌县西南槎溪。《清一统志·延平府》:大槎墟“在顺昌县西南三十里”。
①即垂陇。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。《春秋》:文公二年(前625),“公孙敖会宋公、陈侯、郑伯、晋士縠盟于垂陇”。杜注:“垂陇,郑地。荥阳县东有陇城。”《水经·济水注》:“有垂陇城,济渎出其北……京相璠曰,
明嘉靖中筑,属开平卫。即今河北赤城县北五十里猫峪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: 猫儿峪堡 “东北控大川,当清泉口之冲。正统以前敌往往由此长驱,北困独石,南陷云州,此堡设而东栅口恃此障蔽,兵氛
①或称德广郡。北魏永安中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昆阳县(北齐改为汝坟县,在今河南叶县东北十五里)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北魏置,属华州。治所在平氏县(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平氏镇)。西魏废帝元年(552)属淮州。三年(5
唐贞观三年 (629) 析将乐县置,属建州。即今福建顺昌县。景福二年 (893) 改名永顺场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析将乐县置,在今福建省顺昌县。属建州。景福二年(893年)改名永顺场。
即今吉林通榆县西南赡榆镇。1915年于此置赡榆县。镇旁有老榆树,因以名县。在云南省文山县东部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文山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5.34平方千米。人口7.54万。因清为开化府城,取“化开无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