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乌山
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百七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33飞乌县:飞乌山“在县西南五十五里”。县以山名。《寰宇记》卷82飞乌县:“大飞乌山高二里,周回二里。又有小飞乌山高一里,周回二里。又山在县东,重峦峻削,二山相向,如飞乌之状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飞乌山“在铜山县(旧治在今广福镇)东南十五里。重峦峻峭,绝涧横流,两山相向,形如飞乌”。
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百七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33飞乌县:飞乌山“在县西南五十五里”。县以山名。《寰宇记》卷82飞乌县:“大飞乌山高二里,周回二里。又有小飞乌山高一里,周回二里。又山在县东,重峦峻削,二山相向,如飞乌之状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飞乌山“在铜山县(旧治在今广福镇)东南十五里。重峦峻峭,绝涧横流,两山相向,形如飞乌”。
在今江苏吴江市北。西连鲇鱼口水,东接吴淞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吴江县“鲇鱼口”条下:“其东北出者曰夹浦,在县北二十里,入长洲县界。嘉靖三十二年,倭赋自夹浦转至三里桥,登岸焚掠,进逼县城。复转掠八
①金代皇帝离宫。在今北京市大兴县南苑一带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中都路大兴府: 大兴 “辽名析津,贞元二年更今名。有建春宫”。②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 · 保定府三》: 建春宫 “在新安县治 (今
即大辟山。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一百里与临安县交界处。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卷24:“此山清幽,大可洗涤尘心,故名。”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大涤山,“按《晋书·郭文传》,文辞家游名山,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
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(976) 改招义县置,属泗州。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(原名旧县)。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废。古县名。北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改招义县置,治今安徽省明光市东北
在今四川巴中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7巴州: 南龛 “在州南二里。凿石为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巴州: 南龛山 “在州南一里。悬岩绝壁,多奇胜”。有隋、唐、宋摩崖造像及开元、会昌、淳熙等年号题记。
北宋置,属通泉县。在今四川射洪县东万富乡竹筠山村街子坝。
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 改禽昌郡置,属平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。北周移治今临汾市东南。隋大业二年 (606) 改为襄陵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以禽昌郡改置,治今山西省临汾市,为
亦作咘单水、咘卑水。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。《明史· 地理志》 结伦州: “南有咘毕水,即堰水之上流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 太平府》: 咘卑水“一名涧水。源出都结土州境山中,西南流经佶伦土州南,又西南经结安
①即今山西平陆县北张店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四年(897),“河东将李嗣昭败陕兵于猗氏,又败之于张店,遂解河中之围”。即此。金于此置镇。②亦名张家店。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北张店镇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》:
自河北石家庄至沧县(今沧州)。清末以来几经动议修筑此路,但屡议屡辍,一直未能动工。1920年华北大旱,北洋政府以工代赈,募灾民修筑此路,路基已修成,但因无钱购买轨料,路基无法铺轨,改为汽车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