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飞来寺

飞来寺

又名东岳寺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北五里大庙乡飞来岗上。清道光《峨眉县志》卷2:“飞来冈在县北大庙后,有飞来殿。殿内有唐宋家庆楼、吕纯阳仙笔。”寺始建于唐,宋淳化四年(993)和元泰定四年(1327)两次大规模重建,明、清亦多次修葺。其中大殿建筑保持宋元风格,香殿为明洪武二十年(1391)重建,九蟒殿为崇祯五年(1632)重建。


又称峡山古寺。在广东省清远市东,北江飞来峡后。为南朝梁武帝时僧人贞俊、瑞霭创建。初名正德寺,唐称禅居寺、广陵寺、广庆寺。南宋理宗赐额“广庆禅寺”、“峡山飞来广庆禅寺”等。雄踞峡山北岸,依山临水,山门正对峡江。跨进山门,大雄宝殿前有广东仅存的数棵玉堂春,春天满树白花,香气四溢。殿旁有晚清的祖堂、方丈楼、帝子殿、禅堂、僧舍等。关于寺庙的创立有两种传说:一说是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和仲阳化为神人,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来此处;另一说是和尚李飞创建,偈曰:“我名飞,来到此地便落成寺宇,是名飞来。”唐代传奇小说中的《袁氏传》,即以此寺为背景。寺后尚有飞泉亭等胜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加斗山

    在今山西广灵县东南西加斗村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广灵县:加斗山在“县东南十五里。上有圮城,或以为即留老寨也,昔人筑此以避兵,亦名留老疃。洪武中又筑寨于此,周一里有奇,曰加斗寨”。

  • 峰山县

    1941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原长清县析置,治长清 (今山东长清县)。1946年3月复名长清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长清县析置,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城关镇。1946年仍并入长清县。

  • 郑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山阳郡。当在今山东西南部。东汉省。

  • 平潭厅

    清嘉庆四年(1799)于福清旧县丞平潭地置,属福州府。治平潭(今福建平潭县)。辖海坛岛。1913年废厅,改为平潭县。民国《平潭县志》卷3:“按《关都记》:海坛山势远望如坛,故名。自唐以来皆沿用之,平潭

  • 逻回 (迴) 洞

    北宋置,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罗回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龙州: 逻迴洞 “在州西。元泰定中,安南广源贼闭覄寇龙州罗回洞。又嘉靖中讨交趾,分道出兵,以罗回洞为左哨”。

  • 漷水

    一名南沙河。即今山东滕州市南之郭河。源出山东滕州市东北一百里述山西南麓,西流会黄约山诸泉水,径县南,又西南流至微山县入运河。《春秋》: 襄公十九年 (前554),“取邾田,自漷水”。即此。《明史·地理

  • 路承堡

    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。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六年 (391),苻登 “复攻安定,为(姚) 苌所败,据路承堡”。《资治通鉴》 胡注: “路承,人姓名,筑堡自守,时因以为名。”

  • 多功城

    南宋淳祐中建,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西南翠云乡南翠云寨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50江北厅:多功城,“《厅志》:在厅西北。山石,因岩为城。左高三丈余,右丈余,周二百余步,东西

  • 帽甸子

    亦作毛甸子。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毛甸子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: 宽甸县马拨十四处,“一在距葡萄梁三十里毛甸子”。民国徐曦 《东三省纪略》 卷10: 宽甸县帽甸子产金。

  • 桓都县

    唐渤海国置,为桓州治。治所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南通沟村。辽废。古县名。渤海国置,治今吉林省集安市西通沟。为桓州治。辽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