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县

黄县

①秦置,属胶东郡。治所即今山东龙口市城关镇东南二十五里黄城集。《汉书·主父偃传》: 秦欲攻匈奴,“使天下飞刍挽粟,起于黄、腄、琅邪负海之郡,转输北河,率三十钟而致一石”。黄即黄县。西汉属东莱郡。东汉为东莱郡治。西晋属东莱国。北魏属东牟郡。北齐属长广郡,天保七年 (556) 移今山东龙口市东城关镇。隋属东莱郡。唐属莱州,神龙三年 (707) 并入蓬莱县。先天元年 (712) 复置,属登州。明属登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属东海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6年迁治龙口,改设龙口市。

②北魏置,属东晋寿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境。后废。

③隋开皇六年 (586) 分济阴县置,属曹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十里。十八年 (598) 改蒙泽县。


古旧县名。秦置,治今山东省龙口市石良镇北黄城集,属胶东郡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(前219年)东巡,“乃并勃海以东,过黄、腄”,即此。西汉属东莱郡。东汉及三国魏为东莱郡治。西晋至南朝宋属东莱国或东莱郡。北魏、东魏属东牟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移治今龙口市东黄城镇。属长广郡。隋属莱州。唐神龙三年(707年)改为蓬莱县。先天元年(712年)复析蓬莱县置。属登州。宋、金、元因袭不改。明、清属登州府。1949年县城曾辟为特区。1950年即撤销,仍归入黄县。1958年并入蓬莱县,1961年复置。1986年改设龙口市,迁治龙口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洛河

    亦名黄落河。在今安徽无为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庐州府》: 黄洛河 “在无为州北四十里。源出巢湖,东流合栅港入江”。

  • 常山关

    又名鸿上关。即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 代郡有 “常山关”。为古代河北平原通向北方边陲地区要隘。又称鸿上关。即今河北省唐县西北、太行山东麓的倒马关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东汉建

  • 齐州

    ①即中州。犹言中国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岠齐州以南。”郭璞注:“齐,中也。”②北魏皇兴三年(469)改冀州置,治所在历城县(今山东济南市)。以地为齐国故地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、淄博、长清、齐河、禹城

  • 岢岚县

    ①北魏置,为岚州治。治所在今山西岚县北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移治三堆城 (今山西静乐县),十八年 (598) 改为汾源县。②元初改岢岚州置,属岚州。治所即今山西岢岚县。太祖十六年 (1221) 废

  • 旧龙池镇

    北宋置,属渠江县。在今四川华蓥市东北天池镇。

  • 麦城

    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四十四里两河乡东北麦城村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关羽还当阳,西保麦城。”《水经·沮水注》:沮水“又南径麦城西”。即此。相传楚昭王所筑,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沮、漳两水间。《三国志

  • 巴燕戎山

    亦作摆羊戎山。古名拔延山,明以后改名。即今青海化隆县北之拉鸡山。明万历《西宁卫志》:正德十四年(1519),“革咂部番镇南温古六失加侵掠洪化寺,兵备副使高显、守备杨佑率兵袭至摆羊戎山,破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枣祗河

    颍河支流。在今河南临颍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7临颍县: “曹魏初,枣祗募民屯田许下,引流以灌,得谷数百万斛。后人世以名河,或谓之枣村河。”

  • 汇溪

    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江油县:汇溪“在县西十五里。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,细流十里,合于雍村河”。

  • 子夏石室

   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子夏“退而老于西河之上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,南北有二石室,临侧河崖,即子夏庙室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