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泥港镇
在今江苏仪征市东黄泥港。清时有把总驻此。
在今江苏仪征市东黄泥港。清时有把总驻此。
即拔达岭。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。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: 跋禄迦国 “西北行三百余里,度石碛,至凌山。此则葱岭北原,水多东流矣。山谷积雪,春夏合冻,虽时消泮,寻复结
清嘉庆七年 (1802) 改达州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在达县 (今四川达川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市及达县、宣汉、开江、大竹、渠县等地。1913年废。清嘉庆七年(1802年)升达州置,治达县(今四川达州市
又称北市。隋东都三市之一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水之北。《大业杂记》 载:通远市 “东合漕渠,周六里。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”。
秦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五里。西汉高帝八年(前199)改为华阴县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陕西省华阴市东。属内史。西汉改名华阴县。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朱元璋改沅州路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在卢阳县(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)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沅州。清乾隆元年(1736)复升沅州府。1913年废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
北魏建义元年(528)置,为义宁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沁源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3:“因沁水为名。”隋开皇十六年(596)为沁州治,大业初属上党郡。唐复为沁州治。北宋属威胜军。金初属沁州,元光二年(1223)
西汉时,分布于今甘肃南部、四川西部、南部及云南、贵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。主要有夜郎、靡莫、滇、邛都、嶲、昆明、笮都、徙、冉、白马等。皆与巴国、蜀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的联系
一作瑯邪,又作瑯琊。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(夏河城) 东南十里。《管子》: “齐桓公将东游,南至琅邪。” 《孟子·梁惠王》: “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: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,遵海而南,放于琅邪。”《史记·
清康熙四十一年 (1702) 置绰斯甲布安抚司,乾隆四十一年 (1776) 升为宣抚司。治所在今四川金川县西北观音桥绰斯甲土司官寨。后废。
《水经·湘水注》:湘、资、澧、沅四水,“同注洞庭,北会大江,名之五渚”。《水经注疏》:“谓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,自南而入,大江自北而过,洞庭潴其间,谓之五渚也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汉中之甲,乘舟出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