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舍人

中舍人

官名。东宫属官,即“太子中舍人”。西晋武帝咸宁四年 (278) 置,以舍人中才学美者为之,与中庶子共掌东宫文翰,位在中庶子下、洗马上。《晋书·荀邃传》: “成都王为皇太弟,精选僚属,以邃为中舍人。”南朝宋置四员; 南齐沿置; 梁四员,八班,功高者一人,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,又有通事守舍人、典事守舍人、典法守舍人等员; 陈五品、六百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 定为从四品中,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; 北齐隶门下坊,置四员,五品。隋朝改名内舍人,炀帝大业三年 (607)减为二员。唐高祖武德三年 (620) 复名中舍人,隶右春坊,置二员,正五品下,为右庶子副贰; 高宗永徽元年(650)、龙朔二年 (662) 改名内舍人、右赞善大夫,咸亨元年 (670) 复置中舍人而右赞善大夫不废。北宋太宗至道 (995—997)、真宗天禧 (1017—1021)各置一员;神宗、钦宗为太子时亦置;南宋宁宗庆元(1195—1200) 令其位在舍人上,嘉定 (1208—1224) 初置二员。辽朝右春坊亦置。


官名。晋武帝咸宁四年置,以舍人才学美者担任,与中庶子共掌文翰,位在中庶子下,洗马上,职如黄门侍郎,为太子属官,又称太子中舍人。其后历代多沿置。唐代中舍人与右庶子共掌侍从、献纳、启奏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、《宋书·百官下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中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上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省曹

    三省、六部合称。

  • 大司乐中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春官府大司乐司长官,亦称大司乐或司乐中大夫。掌音律,教授乐舞,管理各种伎乐的演奏。下设小司乐下大夫、小司乐上士、小司乐中士以佐其职,领乐师上士,乐胥中士、司歌

  • 中部帅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中曹操置,三国魏沿之。时将入居塞内的南匈奴分为左、右、南、北、中五部,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,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。魏末改“中部都尉”。一说西晋武帝太康(280—289

  • 邑君

    1、封地为邑的受封女子称邑君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其子孙虽在髫龀,男皆封侯,女为邑君。”2、邑令的别称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四夷国王,率众王,归义侯,邑君,邑长,皆有丞,比郡、县。”

  • 主计长

    官名。为国民政府主计处的主官,后为行政院主计处的长官。见“国民政府主计处”。

  • 中侍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官,分置左、右,皆正三命。负责皇帝寝宫的安全,皇帝出行及临朝时,亦随从护卫。披金甲,左执龙环,右执虎环长刀,并以金为饰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

  • 国子监丞

    官名。隋炀帝大业三年 (607)国子监置三员,从六品。唐朝国子监沿置,一员,从六品下,掌判本监事务,每岁七学学生业成,与司业、祭酒莅试,登第者上于礼部。北宋仁宗景祐二年 (1035) 置一员,以现任学

  • 左卫中郎将

    官名。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 改左翊卫为左卫府而置,高宗龙朔二年(662) 去府字,置一人,正四品下,将军缺,则代之,掌贰上将军事。宋朝置为环卫官,无定员,无职掌,多以宗室为之,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

  • 总检察长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为总检察厅的长官,见“总检察厅”。

  • 守御千户所

    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。不隶卫,直属都指挥使司。设官与一般千户所同,正千户一人,正五品,副千户二人,从五品,镇抚二人,从六品。下辖十百户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