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郎

中郎

官名。①秦、西汉高级郎官之一,秩比六百石,位高于侍郎、郎中。给事禁中,宿卫宫禁,出充车骑,常侍皇帝左右,拾遗补缺,参议政事,在郎官中与皇帝最亲近。武帝以后由议郎专职议论,拾遗补缺,中郎仍职宿卫近侍,亦常给事于中朝、外朝各种机构。隶郎中令 (光禄勋),由五官、左、右中郎将分别统率 (一说专属五官中郎将)。无员额,多至千人。东汉分属五官、左、右中郎将三署,名义上仍职宿卫,实际上成为后备官员,无固定职掌,或给事于诸中央机构。又置虎贲中郎,宿卫宫殿,侍从左右,属虎贲中郎将。三国两晋或罢三署,仍置中郎作为储备人材的一种途径。魏、晋八品。参见“郎官”。② 中郎将”的简称。③“从事中郎”的简称。④宋朝三卫府及其所属之亲卫、勋卫、翊卫府置,位次郎,为武职侍从官。详见各条。


官名,秦汉皆置,属郎中令(光禄勋),掌守卫宫殿门户,出充车骑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郎中令》:“郎掌守门户,出充车骑,有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,皆无员,多至千人。议郎、中郎秩比六百石……中郎有五官、左、右三将,秩皆比二千石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光禄勋》:“五官中郎将一人,比二千石,本注曰:主五官郎。五官中郎,比六百石……凡郎官皆主更直(值)执戟,宿卫诸殿门,出充车骑……左中郎将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左署郎。中郎比六百石……右中郎将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右署郎。中郎比六百石……虎贲中郎将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虎贲宿卫……掌宿卫侍从。自节从虎贲久者转迁,才能差高至中郎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掌郁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春官之属有郁人下士二人,掌管裸器,凡祭祀和接待宾客行裸礼,把捣煮好的郁金渗和在鬯酒里,装在彝里陈设在行礼的地方。北周因之置掌郁中士,正二命,掌郁下士,正一命。属春官府典祀中大夫。

  • 典柴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天王府及东、北、翼三王府的属官,分别称为典天柴、典东柴、典北柴、典翼柴。

  • 将作大令

    官名。隋炀帝一度改将作监大监为将作大令。详见“将作监”。

  • 小京官

    清朝在京衙门中六品以下官员之统称。包括从六品之钦天监五官正,正七品之通政司知事,从七品之中书科中书,正八品之部院寺司务,从八品之翰林院典簿,从九品之国子监典籍及未入流之翰林院孔目等。

  • 伍佰

    亦作“五百”。汉朝官署侍从小吏,职在导引,问事。《后汉书·宦官传·曹节传》李贤注引韦昭《辨释名》曰: “五百字本为‘伍’。伍,当也; 伯,道也。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。”

  • 修奉宝册使

    官名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(1016),皇帝亲行南郊大礼临时设置,以参知政事充任。

  • 谘议参军

    官名。梁、隋、唐、宋王府皆置谘议参军,掌谘谋众事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下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下·王府官》,《宋史·职官二·亲王府》。

  • 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

    官署名。简称大同等处万户府。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(1279),掌红城、马邑等处屯田新附军人一万人。武宗至大元年(1308),改为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。

  • 典客监

    官名。北魏置,掌招待宾客、少数民族朝聘等事务。领舍人、参军等官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五品上。后罢。官名。北魏初置,属大鸿胪。太和十五年(公元491年)改为主客令,掌四方宾客。

  • 亭佐

    秦汉亭部小吏,辅佐亭长处理一亭事务,如亭父、亭卒之属。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: “少作县吏,常给事厮役,后为都亭佐。”吏名,秦汉时城乡都置亭,在乡者称乡亭或野亭,在城者称都亭,无论乡亭还是都亭,都设亭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