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五城兵马司

五城兵马司

官署名。明清管理京师治安之机构。掌巡捕盗贼,街道沟渠、囚犯火禁之事。元朝曾于大都路设兵马司,掌治京城治安。明沿元制。洪武(1368—1398)中于北京、南京中、东、西、南、北五城分置,始称五城兵马司。设指挥、副指挥及吏目等。清顺治(1644—1661)中京师五城沿置,每城设指挥、副指挥、吏目各一人,分别设置衙署,隶于巡城御史。并掌宣示条教、平粜、赈恤等事。每城各司二坊,副指挥、吏目各管一坊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)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城副指挥分别移驻朝阳、阜成、永定、德胜诸门外,钤辖关厢。


官署名。明代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司,掌巡捕盗贼,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、火禁之事。其官有指挥使各一人,正六品,副指挥使,各四人,正七品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三·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》。清沿明制,《清史稿·职官二·都察院》:“兵马司指挥(正六品)、副指挥(正七品)、吏目,五城各一人,掌巡缉盗贼,平治道路,稽检囚徒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祗候殿直

    官名。西夏置。内侍阶官。西夏中期惠宗时有此官职,多以党项人领其职。宦官职名。宋置,见“祗候高品”。

  • 挨选

   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乃月选班秩之一。按例应选官员,在本班中,依照先后次序选用,称为挨选。

  • 行义掾史

    官名,汉置,掌管学校教育,导民行仁义。汉各郡置学校,置掾史掌管,置经师教学。而鲁置行义掾史掌管学校教育,名称虽与他郡不同,但职事一样,都是掌教化、导民行仁义之官。掌教化之吏。见“郡教化史”。

  • 太史寮

    见“太史友”。官署名。商末西周始置,其长官称太史,掌管国王的册命和祭典等事。见于甲骨文和金文。

  • 集书舍人

    官名。北魏置,集书省属官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六品上。

  • 孝廉左尉

    官名,东汉置,为洛阳县令的佐吏,掌兵事,禁盗贼,主治安。汉制,大县尉二人,小县尉一人。《后汉书·百官五·县》注引《汉官》曰:“洛阳令秩千石,丞三人四百石,孝廉左尉四百石,孝廉右尉四百石。”

  • 北正

    官名。即火正,为司民事之官。《史记·历书》:“少皋氏之衰也,九黎乱德,民神杂扰……颛顼受之,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,使复旧常,无相侵渎”。索隐:“按《左传》重为句芒,木正;黎为祝融,

  • 纠察官

    即“纠察在京刑狱”。

  • 司乐郎

    阶官名。金朝置,为教坊阶官,二十五阶之第十七阶,秩从七品下。元沿置,为十五阶第九阶,从六品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教坊官,自从四品起,以下分为二十五阶。正七品下,称司乐郎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,参看“

  • 掌号头官

    武官名。明初五军营、三千营各置掌号头官二人,地位在提督内臣、武臣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