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侍读学士

侍读学士

官名。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(725) 置集贤殿侍读学士,五品以上官充任。日一人侍读,以质史籍疑义。宋咸平二年(999)沿置,其后,或不带学士,或仅为侍读。元丰改制后以侍读、侍讲为侍从以上兼职,正七品。辽朝置,所掌不详。金朝翰林学士院置,员一人,从三品。元朝翰林兼国史院,蒙古翰林院、集贤院各置二员,从二品。明朝翰林院亦置,吴元年(1367) 定正四品。洪武十四年 (1381)定制二员,从五品。建文 (1399—1402) 中改为文学博士。成祖复旧制。皇帝至太学听讲、郊礼庆成诸宴时与翰林学士及侍讲学士坐于四品京官之上。成化 (1465—1487)以后,礼部尚书、侍郎必由翰林,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翰林,凡由翰林为六部侍郎者,则兼侍读、侍讲学士。侍读学士则不在从五品之限。其职掌制诰、史册、文翰之事,以考议制度,详正文字,备皇帝顾问。凡大政事、大典礼、集诸臣会议,则与诸司参决可否。清沿明制。顺治元年 (1644)于翰林院设二人。十五年增至四人,俱汉员。康熙九年 (1670)定满、汉各三人。雍正三年(1725)升从四品。乾隆五十年(1785)定制满二人、汉三人。光绪二十九年 (1903)再升正四品。惟职掌仅撰著记载而已。清顺治八年 (1651)于内阁亦设此官。满四人,蒙、汉各二人。从四品,掌典校。


官名。掌助皇帝读书,解答疑义等。唐宋元明清皆置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集贤殿书院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·翰林侍读学士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三·翰林兼国史院》、《明史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、《清史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官名。周朝置。一指方伯,即一方诸侯之长。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分天下以为左右,曰二伯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三年》: “王合诸侯,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,伯合诸侯,则侯率子男以见于伯”。又指有司官吏。《大盂鼎铭

  • 太子左监门

    官名。金朝宫师府置,掌东宫门卫禁钥,正六品。

  • 广东司郎中

    官名。即“广东清吏司郎中”。

  • 王家郎

    官名。汉朝诸侯王国郎官。《后汉书·灵帝纪》: 熹平五年(176 )“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,除郎中、太子舍人至王家郎、郡国文学吏”。秩二百石。官名,汉置王家郎即王国之郎中,俸二百石,掌宿卫。《后汉书

  • 中都大官

    即北魏“中都坐大官”的省称。

  • 副军师

    官名。三国吴置,辅佐军师治理军国之事,地位较高。见《三国志·孙皓传》。参见“军师”。

  • 羲和

    官名。新莽更名大司农曰羲和,后更名纳言。官名,尧置,掌天文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。”西汉末年,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,后又改称纳言,掌钱谷金帛诸货币(见《汉书·百官

  • 左右备身府

    官署名。隋初本为左右领左右府,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改置为左右备身府,掌翊卫出入。主官有备身郎将各一人,直斋各二人,统千牛左右、司射左右;又有长史、录事、司兵仓、骑参军事等员。又有折冲郎将、果毅郎将

  • 拈阄法

    选官制度。明朝用以选任在外府、州、县正官、佐官,在内大小九卿之属员。即以拈阄(即抓阄)的方式确定待选官的职任,以杜偏私之弊。由吏部文选清吏司掌之。万历(1573—1620)中改行掣签法。

  • 营军属

    官名。见“公府营军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