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①爵名。周朝五等爵之一。一说为五等爵第二等,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王者之制禄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”一说为五等爵第三等,《孟子·万章上》: 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,凡五等。”战国秦至秦朝行二十等爵,十九级为关内侯,居京畿无国邑; 二十级为彻侯,有食邑,为最高爵位。汉朝沿置,以封宗室、外戚、功臣,彻侯亦称列侯,后避武帝讳政通侯,有食邑。东汉后期列侯依其封邑地区等级,又有县侯、乡侯、都乡侯、亭侯、都亭侯之别,末期曹操所设关中侯、关外侯为虚封,不食租。三国魏复五等爵制,侯次公,居第二等。两晋至南北朝有郡侯、县侯、乡侯、亭侯、开国侯、散侯、关内侯等名号。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(264)定制,诸侯国地方七十里,邑一千六百个,官属同公,设相一人,职如县令,又有傅、家令、丞、庶子、文学等,妾五人,司马八人,旅贲三十六人,凡侯爵皆一品。西晋武帝咸宁三年(277)定大、次、小王国之制,大国、次国承封王之支子为侯,侯国制度同不满五千户王国,置军一千人,以中尉领之。东晋罢中尉,不置军,又省大农、常侍及侍郎。南朝宋因之,自三品至六品不等。齐侯国置郎中令一卿。梁置相,由朝廷选任,掌民政; 典祠令、典书令、典卫长等,得自选补。封郡县者,言曰教,境内称之曰第下,自称寡人,国官称臣。其食邑千户已上,置家丞、庶子。陈制,自三品至九品不等。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(404)定制,侯封大县,三品,臣吏二十五人。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(499)定为二品或从二品。北齐开国县侯从二品,散县侯三品,侯国设官减公国将军、大夫员,封内之调,四分食一。魏、齐侯国设郎中令、大农、中尉、常侍、侍郎,典书、典祠、学官、典卫等令,食官、厩牧等长。北周唯县侯一级,食邑五百户至一千八百户,正八命。隋置开国侯,为九等爵第六等,正二品。唐初为五等爵第二等,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加开国之称,为九等爵第六等,从三品,无封土,加实封者乃给租庸。宋沿置,为十二等爵第九等。金置郡侯,食邑一千户,实封一百户。元朝沿置,正三品或从三品,止用于封赠。明朝置为三等爵第二等,以封功臣外戚,有流、世即及身与世袭之别。清朝为九等世爵第二等,其中又分为四等: 一等侯兼一云骑尉、一等侯、二等侯、三等侯。叙为超品。乾隆十四年(1749)追加美名,以为侯号,如奉义侯等。太平天国亦置,1853年初封北伐三路主帅五人,并封秦日纲为顶天侯,胡以晃为护国候,爵号前冠以“真忠报国”或“忠贞报国”,除战功卓著者,不许世袭。位仅次王爵,其后位日渐卑下。②行政区划九服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·职方氏》: “乃辨九服之邦国”。九服,即王畿以外之侯、甸、男、采、卫、蛮、夷、镇、藩等九等地区。③官名。同“”。军中主侦察之官。《墨子·杂守》: “都司空,大城四人; 侯,二人。”战国秦以刑徒充侯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内史杂》:“侯、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、史及禁苑宪盗。”


爵名。1、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二级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莽以《周官》、《王制》之文,置卒正、连率、大尹,职如太守;属令、属长,职如都尉。置州牧、部监二十五人,见礼如三公。监位上大夫,各主五郡。公氏作牧,侯氏卒正,伯氏连率,子氏属令,男氏属长,皆世其官。其无爵者为尹。”据此而知,职如太守的卒正,为五等爵之侯爵。

2、指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级列侯(又名彻侯、通侯),即侯国之侯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县万户以上为令,不满为长,侯国为相。”“列侯,所食县为侯国。承秦爵二十等,为彻侯,金印紫绶,以赏有功。功大者食县,小者食乡、亭,得臣其所食吏民。后避武帝讳,为列侯。”

3、凡指所有之侯。《后汉书·孝质帝纪》:“还王侯所削户邑。”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赐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。”

4、周朝的行政区划九服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·职方氏》:“乃辨九服之邦国。”九服即王畿以外的侯、甸、男、采、卫、蛮、夷、镇、藩九等地区。

5、同候,军中掌侦察的官。《墨子杂守》:“都司空,大城四人,侯,二人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领民酋长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委任依附其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之,可世袭。北齐沿置。有“第一领民酋长”,“第二领民酋长”“第三领民酋长”等,详见各条。官名。北魏地方制度,除在汉族地区实行郡县制度,以护军制度统治汉人以外

  • 指典乐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检点的属官,员额一人,官阶为职同军帅。参见“典乐”。

  • 十三道肃政按察司

    明建文 (1399—1402) 时,改原浙江、四川、山东、河南、北平、陕西、山西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广、云南十三道提刑按察司为肃政按察司,仍各理一省刑名按劾之事。成祖初复旧制。

  • 十五善射处

    官署名。清朝八旗所属之机构。专门管理官兵之习射。额设管理大臣一人,翼长二人,掌习射事务。习射官兵为官缺四十五,兵缺一百二十,均系兼缺。所选之官仍食原俸,兵仍食原饷。缺出,由管理大臣于年少王公、文武大臣

  • 先后

    官名。新莽太子四友之一。始建国三年 (后11),王莽为太子置师、友各四人,秩以大夫。以谏大夫赵襄任之。官名,王莽置,为太子四友之一,掌辅佐太子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故尚书令唐林为胥附,博士李充为奔走

  • 驸马

    “驸马都尉”的简称。魏、晋以后,尚公主者常加驸马都尉,后世因作为皇帝女婿的俗称。又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引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职员令,有驸马,三品,别有驸马都尉,从四品上。1、官名,即驸马都尉的

  • 将兵都尉

    官名。晋朝置,领兵。多为战时临时设置,故未假以名号。《晋书·魏浚传》: “河间王颙之伐赵王伦,以(魏)该为将兵都尉。”武官名。三国魏蜀吴均置,掌领兵。魏制秩第五品,典韦、许褚均曾任此职,见《三国志·魏

  • 左神策军护军中尉

    官名。唐德宗贞元十二年(796)置,以宦官为之,禁军最高统兵官之一,权倾天下,皇帝废立,多出其可否。

  • 堂试

    宋朝州学考试名。因于讲堂举行,故名。每季一次,每次考三场,由本学教授出题,试卷亦行封弥、誉录。三试合格,且未受第三等以上罚者,由学官担保,可赴太学补试。

  • 中厩令

    官名。汉初置,掌皇帝舆马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戴敬侯秘彭祖条: “以中厩令击陈豨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未见。官名,汉置,厩在宫中者称中厩。其长官称令,掌养御马,总领厩事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