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①爵名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北宫锜问曰:“周室班爵禄也,如之何?”孟子曰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,凡五等也。”魏、晋以后,始依封国规模,分郡公、县公、乡公、开国公、开国郡公、开国县公等名目。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 (264)定制: 凡公爵,一品,赐地方七十五里、邑一千八百户,许置相一人,职如太守,又置郎中令、中尉、大农、司马、常侍、侍郎、家令、典祠、典书、典卫、典礼等属官。西晋武帝咸宁三年 (277) 置大、次、小王国,凡大国、次国始封王之支子封为公,一品,置公国如五千户王国,设官因魏制,无定制,许置军千人,以中尉领之。东晋诸公仍置国,无常侍,罢中尉,不置军。南朝宋因之。梁置相掌民政,由朝廷选差; 典祠令、典书令、典卫长等,得自选补。齐唯置郎中令一卿。梁定诸公位视三公,班次之。陈分开国郡公、开国县公两等,皇子皆封公。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 (404),定王、公、侯、子四等爵,公二品,封小郡。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(499) 定制: 开国郡公一品,开国县公从一品。北齐开国郡公从一品,散郡公、开国县公二品,散县公从二品,其国各设郎中令、大农、中尉、常侍、侍郎、上下将军等官,典书、典祠、典卫等令。北周置国公、郡公、县公三等,仍有开国、袭封之别。初皇子、皇弟不封王,但封国公,武帝建德三年 (574) 以后得进封王爵。国公正九命,食邑自三千户至万户,以封宗室、异姓功臣; 郡公正九命,食邑自一千户至八千户; 县公九命,食邑自五百户至四千七百户。隋朝置国公、郡公、县公,为九等爵第三、四、五等,皆从一品。炀帝大业三年 (607) 并为一等。唐朝国公从一品,食邑三千户; 郡公正二品,食邑二千户; 县公从二品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太宗贞观十一年 (637),复加开国之号。宋朝置五等,一国公,从一品; 二郡公,三开国公,四开国郡公,正二品;五开国县公从二品。金朝国公正、从一品,郡公正、从二品。元朝国公正二品,郡公从二品。明朝为五等爵第一等。清朝有一、二、三等之别,并为九等世爵第一等。②官名。春秋、战国齐、楚称县邑长官为公。《左传》宣公十一年:“(楚庄王曰)诸侯、县公皆庆寡人。”③ 三公等执政大臣尊称。《公羊传》隐公五年:“天子三公称公。”后代因之。


1、官级名。汉朝最高的官级为公,其次是卿。西汉时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位上公,太尉、丞相、大司空位公,共六公。王莽时太师、太傅、国师、国将为四辅,位上公;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位公;更始将军、卫将军、立国将军、前将军为四将,位比公;共十一公。东汉太傅为上公,太尉、司徒(丞相)、司空位公;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卫将军,车骑将军,位比公;共八公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公、卿、大夫、元士食其采。”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2、爵名。周朝诸侯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但随着诸侯的日益强大及周室的日衰月败,诸侯们便自动升级,不是公的也自封为公,如秦国等。到战国时则更甚,不仅自封为公,还自封为王。公为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五等爵的第一等。楚汉相争时还沿用,如沛公、鲁公,《汉书·陈胜项籍传》:“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公城。”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(经文)夏,楚子、蔡侯、陈侯、郑伯、许男……会于申。”“(传)齐有仲孙之难,而获桓公,至今赖之。晋有里、丕之难,而获文公,是以为盟主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封宇子六人:千为功隆公,寿为功明公,吉为功成公,宗为功崇公,世为功昭公,利为功著公。”后世多沿置,但有所改变,三国魏元帝时,公有封国,置官属。晋以后又有郡公、县公、乡公、开国公等。

3、官名。春秋战国时,齐、楚称县邑长官为县公。见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都威卫使司

    官署名。元置,为皇太子、皇太后的侍卫军组织。至元十六年(公元1279年)世祖以侍卫亲军一万户拨隶东宫,立侍卫都指挥使司,三十一年(公元1294年)成宗即位, 改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,隶皇太后,秩正三品,

  • 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

    官名。五代始置,为侍卫亲军马军统兵官之一,位都指挥使下、都虞候上。宋朝沿置,为三衙军职之一,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长官。一员,徽宗政和四年 (1114) 定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,正五品。武官名。见“侍卫亲军

  • 胶工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胶工下士以佐其职,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黄钺大将军

    官名。三国魏置,指加“假黄钺”名义之大将军,一品,位在三公之上。北魏时元休为黄钺大将军、太傅、大司马、安定靖王(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图版一五七。《元愿平妻王氏墓志》)。薛修义起兵反抗北魏政权时

  • 录司

    吏员名。宋置于县,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》四八“县令”条谓北宋前期县吏人有“押司”、“录司”、“录事史”、“佐史”四种。不过录司、录事史、佐史三种名称后来很少出现。录司即县录事,录事史与佐史似均为录事的助

  • 会稽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。又作“会计司”,详“会计司”。

  • 公车令

    官名。①“公车司马令”省称。②西晋卫尉属官,东晋罢卫尉后,改隶门下省。南朝宋沿置,员一人,掌受章表。南齐置一员,隶尚书省。梁复隶门下省,位三班。陈八品、六百石。北魏为公车署长官,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(

  • 盐茶道

    官名。清朝道员之一。专司盐务与茶法。雍正五年(1727)置四川驿盐道一人,停粮道兼理之责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专司盐茶,设一人。宣统二年(1910)裁。官名。清代于四川等省置盐茶道,掌盐茶事务。宣

  • 王府咨议参军

    官名。晋代公府均置咨议参军,取咨询谋议军事而名,位在诸参军上。梁始于皇弟皇子府置咨议参军,陈沿置。北齐与隋诸王府亦置咨议参军。唐亲王府咨议参军秩正五品上。宋亲王府亦置,太平兴国八年(公元983年)楚王

  • 管领怯怜口总管府

    官署名。设于元世祖中统五年(1264),招集析居、放良、还俗僧道等户,习各种匠役,从事造作,秩正四品。至元九年(1272),升正三品。成宗大德十一年(1307),改缮珍司。官署名。元置,见“随路诸色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