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六卿

六卿

① 殷周统军执政大臣合称。《尚书·甘誓》:“大战于甘,乃召六卿。”孔安国传:“天子六军,其将皆命卿也。”春秋诸国亦或置六卿统率六军。② 《周礼》六官之长冢宰、司徒、宗伯、司马、司寇、司空合称。《尚书·周官》:“冢宰、司徒、宗伯、司马、司寇、司空,六卿分职,各率其属,以倡九牧。”西魏、北周亦置,为六官府长官合称。③ 春秋宋国执政长官右师、大司马、司徒、左师、司城、大司寇合称。④ 东汉末曹魏所置郎中令、太仆、大理、大农、少府、中尉六官合称。⑤北魏分九卿为二,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(太府)称六卿,位稍次于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三卿。⑥ 六部尚书合称。


1、夏朝指六军之将。《尚书·甘誓》:“大战于甘,乃召六卿。”传:天子六军,其将皆命卿。”

2、周指掌军政大权的六位高级官员。《尚书·周官》:“冢宰掌邦治,统百官,均四海;司徒掌邦教,敷五典,扰兆民;宗伯掌邦礼,治神人,和上下;司马掌邦政,统六师,平邦国;司寇掌邦禁,诘奸慝,刑暴乱;司空掌邦土,居四民,时地利。六卿分职,各率其属,以倡九牧,阜成兆民。”

3、春秋时宋国指执政官右师、大司马、司徒、左师、司城、大司寇。

4、西汉末年王莽以羲和(纳言、大司农)、作士(大理)、秩宗(太常)、典乐(大鸿胪)、共工(少府)、予虞(水衡都尉)为六卿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

5、汉末曹魏指郎中令、太仆、大理、大农、少府、中尉为六卿。

6、北魏以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为六卿。

7、唐以六部尚书为六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弩坊署令丞

    官名。唐初有弓弩署,贞观六年(公元632年)改为弩坊署,属军器监。设令一人,正八品下;丞一人,正九品下。掌出纳予矟、弓矢、排弩、刃镞、杂作及工匠。所属有监作二人,府二人,史二人,典事二人。

  • 法箓局提举

    官名。清朝道官之一。分掌道教事务。顺治(1644—1661)中设一人,隶于龙虎山正一真人,並由其保举,报部给札,缺出由太清宫法官充补。

  • 廪吏

    管理粮仓的小吏。春秋战国置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》: “黎种贵而廪吏覆。”泛指掌仓谷的官吏。

  • 六卫

    元朝军事机构合称。又称六卫汉军。指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五卫与东宫侍卫六支侍卫亲军。

  • 昃勃极烈

    官名。金朝置。太祖建国后,设四勃极烈共掌国政,弟杲任国论昃勃极烈,意为国家第二勃极烈。杲死后官废。官名。金代设此官,掌管阴阳。参看《金史·百官一》和“勃极烈”条。

  • 司鼓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,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564),改大司乐为乐部,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。正一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职掌参见“司鼓中士”。

  • 臣子

    指众臣百官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孙卿子曰:儒者法先王,隆礼义,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。”《史记·平津侯列传》:“淮南、衡山谋反,治党与方急。弘病甚,自以为无功而封,位至丞相,宜佐明主填抚国家,使人由臣子

  • 郎官

    官名,其义同“郎”,秦汉郎中令所属中郎、侍郎、郎中等都是郎官。除议郎外,凡郎官皆掌持戟值班,宿卫诸殿门,出充车骑或侍从左右。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《后汉书·孝和帝纪》:“永元元年春三月甲辰,初令郎

  • 朝服法物库

    官署名。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977)置,下分三库,属太常寺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、副使、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。掌百官朝服及诸司礼衣,仪仗,遇大礼则出借,礼毕收回。徽宗崇宁二年(1103),并入殿中省。

  • 帮办翼长

    官名。清朝神机营总理文案处之职官。咸丰十一年 (1861) 设,二人。位翼长、委翼长之后。协掌章奏文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