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六科

六科

官署名。明清监察机构之一。即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科。明洪武六年(1373)置。设给事中十二人分隶之。十年隶承敕监,十二年改隶通政司。二十四年定,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,左、右给事中各一人,给事中共四十人。南京六科亦设给事中七人。永乐(1403—1424)中六科自为一署。掌侍从、规谏、补阙、拾遗、稽察六部百司之事,事权颇重。清顺治(1644—1661)中沿置,设都给事中满、汉各一人,左、右给事中满、汉各一人,给事中汉二人。康熙四年(1665)只留给事中满、汉各一人,余俱裁。五年增设掌印给事中满、汉各一人。并设笔帖式八十人,经承六十三人。雍正元年(1723)改隶都察院,从此权力大大缩小。凡城、仓、漕、盐与御史並差,台省合一。掌发科抄,分稽庶政,注销各衙门文卷及给发敕书、赴任文凭,察核奏锁册、文武生童学册等事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裁。


官署名。明初沿前代之制设给事中,洪武六年(公元1408年)始分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科,各设都给事中一人,左右给事中各一人,给事中吏科四人,户科八人,礼科六人,兵科十人,刑科八人,工科四人,并从七品。后增减员额不常。万历九年(公元1581年)裁兵科五人,户、刑二科各四人,礼科二人。十一年(公元1583年)复设户、兵、刑三科各二人,礼科一人。六科掌侍从、规谏、补阙、拾遗、稽察六部百司之事。其具体职掌如下:凡制敕宣行,大事须先覆奏,小事于登记后颁发;若有缺失,封还执奏。凡内外所上奏章,分类抄出,参署意见后付部,驳正其违误。吏科会同吏部引选官员,外官领文凭,须先赴科画字。内外官考察自陈后,纠劾其不称职者;户科监光禄寺岁收金谷、杂物;礼科监订礼部仪注;兵科引选武职人员,其画凭之制如吏科;刑科查报罪囚数目,分期奏上,工科阅试军器局,稽查宝源局等。关于君主品行,朝政得失,百官贤佞,各科均可单独上疏或公疏联署奏闻。常朝日,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,珥笔记旨,凡题奏,日附科籍,五日一送内阁,备编纂。对诸司奉旨处理事项,五日一注销,审核其是否稽缓。内官传旨,必复奏得旨而后行。乡试充考试官,会试充同考官,殿试充受卷官。册封宗室、诸蕃或告谕外国,充正、副使。朝参门籍六科轮流掌理。登闻鼓楼六科与锦衣卫轮直。收到牒文,则具题本封上。遇处决囚犯,有投牒讼冤者,则判停刑请旨。凡大事廷议,大臣廷推,大狱廷鞫,六科均参与其事。六科衙门设在午门外东西朝房,章奏必经其手,其权任较御史台为重。迁都北京后,南京仍置六科,南京六科设事给中六人;另有户科给事中一人,专管后湖黄册。清初沿明制设六科,雍正元年(公元1723年)并入都察院,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,给事中满、汉各一人。其下有笔帖式、经承。主要任务是掌发“科抄”:即每科每日派给事中一人赴内阁接收题本,按题本内容抄给各关系衙门分别承办,原题本至年终缴存内阁。题本发抄后记录两份,一份送内阁备史官记注,名为“史书”;一份存本科,以备编纂,名为“录书”。批下之本,如确有未便施行之处,许各科具奏封还。如票签错误或本内事理未协,许各科驳正。其次任务是稽察在京各衙门公事,并分别注销各衙门文卷:吏科稽核人事,注销吏部、顺天府文卷;户科稽核财赋,注销户部文卷;礼科稽核典礼事务,注销礼部、宗人府、理藩院、太常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、国子监、钦天监等衙门文卷;兵科稽核军政,注销兵部、銮仪卫、太仆寺等衙门文卷;刑科稽核刑名案件,注销刑部文卷;工科稽核工程,注销工部文卷。此外,掌颁发内阁给官员的敕书;察核京察、大计册,各项奏销册,文武生童学册;复奏秋审、朝审案件;监视朝审案件的行刑;并参加皇帝御门听政、经筵、临雍等的侍班,纠察朝会礼仪等事。从上述职掌看,清代六科的职权范围较明代为小。光绪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,撤销六科,通设给事中二十人,共同办理一切事宜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归诚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,拟前锋将军等号,为最低的一班。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,仍拟前锋将军等号。

  • 都司徒

    官名。战国置。掌都邑土地人民政教的长官。《古玺汇编》第一三号: “平阴都司徒。”

  • 右监门卫将军

    官名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右监门府将军为之,置二员,从三品,协掌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,判出。宋朝置为环卫官,无职掌,无定员、多以宗室为之,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

  • 调用

   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指官员在同品秩官缺上之迁转。凡内外官入于月选之调班者,有对品调用,即同品互易地方;对品调闲散用,即才力稍有不及以同品而事少之缺调补; 照级调别项杂职用,即正印官才力不足则以同品之佐

  • 待命

    北洋政府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。凡派驻国外的外交官、领事官,任满或因其他原因召回时,对其职务尚未作出具体安排之前,称为“待命”。依照民国十五年(公元1926年)七月十六日公布的《外交官领事官待命章程》规

  • 内茶炭库

    官署名。北宋置,掌供给宫城及诸宫宿卫禁军茶炭、席荐等物,设监官,以三班使臣充任。

  • 南镇抚司

    官署名,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(1382) 置锦衣卫,下设镇抚司,掌本卫刑名,兼理军匠,设镇抚二人,从五品。永乐(1403—1424)时置北镇抚司,专治诏狱,乃以旧所设改称南镇抚司,专理军匠。

  • 理曹参军

    官名。西晋末司马睿丞相府及十六国后赵皆置。典刑狱。官名。见“公府理曹”。

  • 县公

    ①官名。春秋楚置,掌一县之政令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 “楚子城陈、蔡,不羹。使弃疾为蔡公。”《宋朝会要》: “周衰,六国置县邑,其长”“楚曰公曰尹”。一说为爵名,即楚县大夫之僭称。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

  •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。秩正三品,隶将作院,掌制造宫内金玉冠帽、束带及金银器皿。世祖中统二年(1261),初立金玉局,秩正五品; 至元三年(1266),升为总管府。置达鲁花赤、总管各二员,正三品; 副达鲁花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