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参知政事

参知政事

官名。唐太宗贞观十三年(639),始以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、参知政事。其后,非三省长官而加此衔者为宰相。宋太祖乾德二年(964),置为副宰相,辅助宰相处理政事。开宝六年(973),患宰相赵普专权,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,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。太宗至道二年(996),罢知印押班,非议军国政事不得升都堂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废,以尚书左、右丞为副宰相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复置,正二品。辽朝南面朝官中书省置。西夏亦设。金朝尚书省置二员,从二品,与左、右丞合称为执政官,为左、右丞相之副手,佐治省事。元朝置为执政官,从二品,职位次于左、右丞,为副宰相,参议政务,同署中书省事。初置一人,后增为二至三人,文宗至顺元年(1330)定置二人。其尚书省亦置。明初沿置于中书省,从二品,洪武九年(1376)废。


官名。简称“参政”。宋朝正式设此官,为宰相的副职,即副宰相。以后的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都设此官,名称虽同,但职权不一样,详见“参政”条。见《宋史·职官一·参知政事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厨帅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太宗设后宫百官时置。五品。

  • 司元太常伯

    官名。即户部尚书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(670)复名户部尚书。官名。唐高宗显庆元年改户部为度支,龙朔二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。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尚书。见《通典·职官五·户部尚书》。

  • 机密

    机要职务或机要部门的通称。唐朝初年,指挥军事于禁中,遂以“机密”二字名官。太宗贞观(627—649) 中,非三省长官行宰相事,加专典机密衔。

  • 司封

    官署名。又称“司封司”。吏部诸司之一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主爵置; 掌封爵、命妇赐予之级。设郎中、员外郎各一人,为正副长官。咸亨元年(670)复为主爵,武则天垂拱元年(685)又为司封,中宗神龙

  • 候部郎

    官名,三国魏置,属太史令,掌观测天象。晋沿置。见《历代职官表·第三十一表》。

  • 郎尹

    官名。战国楚置。主管郎官的正长。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伏郎尹而答之三百”。高诱注:“郎尹,主郎官之尹也。”

  • 廪给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,秩从七品,设于世祖至元十九年(1282),隶通政院,掌诸王、诸蕃国、各行省使客饮食供张。置提领、司令、司丞各一员。

  • 右部仓丞

    官名。南朝梁、陈置,属司农卿。

  • 官级

    官阶等级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 “以上至大夫,其官级一等,其墓树级一树。”

  • 使匈奴中郎将

    官名。西汉时常遣中郎将使匈奴,称匈奴中郎将,作为使节,事讫即罢。东汉建武二十六年(后50),遣中郎将段郴等使南匈奴,授南匈奴单于玺绶,令入居云中,始置使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,因设官府、从事、掾史。后徙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