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四译馆

四译馆

参见“四夷馆”。


官署名,明清皆置。四译馆又名四夷馆,掌翻译四方少数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文字。明朝永乐五年(公元1407年)外国朝贡,特设蒙古馆、女直馆、两番馆、西天馆、回回馆、百夷馆、高昌馆、缅甸馆。置译字生、通事,通译语言文字。正德年间,又增置八百(国名)馆;万历年间,又增置暹罗馆。

四译馆初置属翰林院,选国子监生习译,宣德元年(公元1426年),兼选官民子弟,委官教肄。弘治七年(公元1494年)改属太常寺。

清朝顺治元年(公元1644年)始置,属翰林院,以太常寺少卿为主官。乾隆十三年(公元1748年)省入礼部,改称“会同四译馆”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三·太常寺·四夷馆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礼部·会同四译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蜀郡西部都尉

    官名,汉置,掌地方驻军,维护地方治安,防禁外来侵略。《后汉书·孝安帝纪》:“二年春正月,旄牛夷叛,寇灵关,杀县令。益州刺史蜀郡西部都尉讨之。”参看“都尉”条。

  •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监察机构。简称西台。成宗大德元年(1297)四月,由云南诸路行御史台改立,治奉元路(今西安市),辖汉中、陇北、四川、云南四道监司。设官同江南行台。下辖察院,置监察御史二十员。官署名。元置,

  • 左司郎

    官名。隋炀帝三年,在尚书都省置左司郎、右司郎,从五品,掌都省之职,总理尚书事。见《通典·职官四·仆射·左右司郎中》。

  • 左龙局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属太仆寺左龙署。置都尉。官署名。北齐置,属太仆寺左右署。掌养马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中·太仆寺》。

  • 公车司马尉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属卫尉,与公车司马丞并为公车司马令副职,员一人,秩三百石。主宫阙门禁,警戒非常。官名,掌宫南阙门兵禁,戒备非常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卫尉》。

  • 葅醢匠

    杂职掌名。葅即菹,指腌菜。《周礼·天官·醢人》有“馈食之豆,其实馈葵菹”之语。醢即用肉、鱼等制成的酱。《周礼·天官·醢人》郑玄注:“醢者必先膊干其肉,乃后莝(切碎)之,杂以粱麴及盐,渍以美酒,涂置瓶中

  • 检校太尉

    官名。宋设此官,为散官,无职事;而地位高于正职。见《宋史·职官九·检校官》。

  • 上都柴炭提举司

    见“上都柴炭局”。

  • 甸皮局大使

    官名。元至元七年(公元1270年)置甸皮局,十四年(公元1277年)定秩为正七品,二十一年(公元1284年)改隶大都留守司。掌岁办熟红甸羊皮二千余件。设大使一人为主官,管匠三十余户。

  • 尚方署

    官署名。金置。属少府监。掌造金银器物、亭帐、车舆、床榻、帘席、鞍辔、伞扇及装钉之事。设令、丞领署事,秩从六品、从七品。下设直长,秩正八品。官署名。隋置,分左内右三尚方署,各置令丞,掌造御用器物,属太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