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乐丞

太乐丞

官名。又作大乐丞。秦朝奉常属官,太乐令副贰。汉景帝中元六年 (前144) 隶太常,东汉改大予乐丞。三国魏置为九品。南朝皆置,梁为三品勋位,隶太常卿。北齐、隋唐为太常寺太乐署次官,隋朝置二员,正九品下; 唐朝置一人,从八品下。辽、金置为太常寺太乐署次官,金朝为从七品。元世祖中统五年 (1264) 置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次官,一员,从七品。


官名,又名大乐丞,秦置,汉因之,为太乐令之副,助令掌乐事。秦和汉初属奉常,汉景帝中六年改属太常。东汉改称大予乐丞,助令掌伎乐,及国祭祀等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奉常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太常》。三国魏沿置,为九品。南朝皆置,属太常卿。北齐、隋、唐为太常寺太乐署副长官;隋朝二人,正九品下;唐一人,正八品下。辽、金为太乐署次官,元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副长官,员一人,从七品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七·太常卿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三·太乐署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

    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直隶国民政府。依照民国十八年(公元1929年)七月三日修正公布的《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章程》规定,其职掌为护卫已故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墓,管理陵园,办理陵墓、陵园工程,办理

  • 理藩院司务厅

   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。掌收受内外札萨克及各省督抚等衙门发来文书,并管理本院吏员、通事、差役等事务。设司务满、蒙各一人,笔帖式满、蒙各二人,经承二人。

  • 步军将军

    官名。唐宪宗元和八年(813)废天威军后,以其军士隶左右神策军,乃置二员,从五品。

  • 党族

    基层组织的管理人员。北齐之制于县下分党、闾、邻三级,每百家为党,置党族一人,副党一人以管理之。北周改北齐之“邻”为里,于县以下分党、闾、里三级。党亦置党族。苏绰作《六条》诏书中说“非直州、郡之官,皆须

  • 勋一府

    官署名。唐朝左、右卫所领内府五府之一,置中郎将一员、左右郎将各一员、兵曹参军一员、校尉五员; 每校尉领旅帅二员,每旅帅领队正二十员、副队正二十员。掌领近卫卫士勋卫之属宿卫,号为内仗,极受亲信。

  • 府同知

    官名。辽制于黄龙府和兴中府置同知,为知府的副贰,属南面大蕃府官。金代京府与外府亦设同知,位在府尹之下,少尹之上。元代在散府府尹之下亦设同知为其副职。明制,府同知与通判分掌清军、巡捕、管粮、治农、水利、

  • 禁杀戮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有禁杀戮下士二人,掌禁止民人互相伤害凶杀。北周依《周礼》之制置禁杀戮中士,正二命;禁杀戮下士,正一命。属秋官府布宪中大夫。

  • 内帘官

    见“帘官”。

  • 聪明正直

    选举制度。明朝荐举科目。洪武六年(1373)罢科举后,置为荐举名目之一。由地方官吏察选德才兼备者,礼送京师授官,其后复科举,此法并行不废,但渐衰,徒有其名而已。

  • 三公府

    三公治事府署合称。西汉初指丞相府等,成帝以后指丞相(大司徒)、大司马、御史大夫 (大司空) 三府,东汉指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三府。皆为宰相府署,自行辟除僚佐,分曹处理日常政务。西汉后期至东汉,政归尚书,三